佤邦首批醫生 來台與屏基醫護師徒會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3日電)屏東基督教醫院1994年派遣醫療隊,前往泰國、緬甸邊境的佤邦,訓練當地的醫護人材,建立最基本的就醫照護系統,2名首批受訓女醫生今天來台與屏基醫護人員「師徒會」。
位在泰國、緬甸邊境、屬於緬甸第2行政特區的佤邦,因為地處山區,在屏基還未前往時,急重症病患只能送到泰北邊境的醫院,因為沒有國籍身分,往往得等上3、4天,才能獲得救治,有些人就在等待中去世。
屏基在1994年派遣醫療隊前往佤邦,當時前往佤邦的醫療隊有目前的屏基小兒科醫師卓德松、2名護理人員、一名檢驗科醫師。課程由卓德松規劃,之後有10多年的時間,屏基醫護人員以輪流方式前往佤邦,其中,在佤邦待最久的是內科醫師黃新明,待了約10年時間。
這10多年的時間,屏基醫療隊為佤邦訓練了10多名醫生、近百名護理人員,現在,佤邦已有2家醫院及多間小診所,屏基醫療隊已撤出。
25年前首批受訓的女醫師哈拿(Hana)與波莉(Phaw lay),最近拿到緬甸政府的身分證後,申請到台灣屏基身體檢查,與10多年沒有謀面的卓德松等醫護人員「師徒會」。
這場「師徒會」話題是當年醫護人員如何克難的進行佤邦醫護人員的訓練,及建立佤邦的公衛環境。眾人看著牆上放映昔日的照片,當年驚心動魄的往事都化為歡笑聲。
負責規劃醫學教育課程的卓德松接受訪問時說,當時佤邦人的教育程度低,讓整個醫療訓練難度倍增,接受醫師培訓的必須通過英語、數學和中文的考試,剛開始教量脈搏時,發現有人量回來20下,有人量40下,看到離譜的數據,才發現原來是佤邦沒有時鐘,學員沒有「時間」的概念,屏基於是運了好幾個時鐘到佤邦,從如何看時間教起。
在佤邦每天都有故事,卓德松說,一位患者罹患盲腸炎,他決定開刀切除盲腸,用手扒雞手套、油布剪裁成手術衣、飯廳改為開刀房、手術刀用蒸籠消毒、手電筒充當手術燈,麻醉藥是過期的,克難的劃下「佤邦第一刀」,奇妙的是手術後傷口竟完全沒有感染。
黃新明說,佤邦前線在戰爭,他們在後方,支援的屏基醫護人員不僅隨時要捲起衣袖捐出熱血,充當臨時血庫,也常受A型肝炎、惡性瘧疾、皮膚病等傳染病威脅,每個醫護人員回到台灣都因捐血及營養不足而營養不良。
屏基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莊岳泉說,盛產高麗菜時連吃2個月高麗菜,也曾連吃1個月南瓜和冬瓜,遇到雨季沒有菜,那就吃飯配麵條,他在佤邦3個月瘦了7公斤。
在佤邦待了5年的護士彭恩美說,台灣醫療來得太容易,在佤邦能生存下來是「上帝」的旨意,每次去佤邦都是生命的洗禮,所有的醫護人員都是抱著史懷哲精神協助佤邦的醫療。
哈拿說,她才剛拿到身分證,第一件事就是到台灣來看「師父」,她很感謝屏基的醫療隊,才有今日佤邦的醫療環境;波莉說,在屏基做完身體檢查,她覺得佤邦目前與台灣的醫療相比仍是「天與地之別」。(編輯:吳佳穎)10712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