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研究結合AI 中研院發現蛾色彩與海拔有關

2019/10/24 13:50(10/25 09:3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4日電)中研院今天表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沈聖峰與資訊所研究員陳昇瑋研究團隊,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發現蛾色彩變化與海拔有關,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

中研院指出,早在19世紀以前,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A. R. Wallace)就已留意到生物的色彩多樣性會隨著緯度變化,但此領域的發展一直受限於如何取得質、量兼具的影像資料及客觀量化生物的視覺特徵,像是體色與紋路等,所以一直無法解讀出一致的變化趨勢。

不過,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沈聖峰與資訊所研究員陳昇瑋研究團隊,成功將蛾類公民科學資料與AI深度學習技術結合,替研究技術找到突破口。

中研院表示,此篇論文的重要資料多數源於2011至2016年間,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主任林旭宏與研究助理施禮正帶領的103名蛾類公民科學志工所蒐集的逾2萬筆台灣蛾類標本的數位化影像,這些影像經施禮正與中研院生多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吳士緯鑑定達近2000種蛾類。

研究團隊針對特徵分析,發現蛾類色彩的多樣性會隨著海拔下降而增加,同時蛾類的身體與前翅相對於整體的明暗度有隨海拔升高而下降的趨勢。研究團隊推測,此現象可能源於較高海拔低溫導致利於吸熱的較暗體色適應,而根據色彩基礎轉換理論,可推論出暗體色限制了較高海拔蛾類的色彩多樣性。

沈聖峰指出,以往用傳統人工進行分析,容易變成主觀定義去測量、由人為來判斷什麼是比較重要的,但透過AI則可以客觀地找出什麼樣的影響是與海拔有關,可利用此去分析環境怎麼影響色彩。

中研院表示,研究成果對於預測稀有種分布、生物與環境的對應關係也有突破性的發現,論文成果已於7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專業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編輯:張雅淨)10810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