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以阿德勒為人生教練 別陷入錯誤的課題分離【書摘】

2025/1/12 19:24(1/12 19:5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日本上班族小泉健一認為為別人著想並不是壞事,而且是很體貼的行為。但如果是建立在自己的一味忍讓之上,就只會徒增自己的痛苦。(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日本上班族小泉健一認為為別人著想並不是壞事,而且是很體貼的行為。但如果是建立在自己的一味忍讓之上,就只會徒增自己的痛苦。(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讓很多人認識阿德勒心理學,但也有很多讀者苦於不知該如何理解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主張。日本的普通上班族小泉健一花了一年時間,以阿德勒為人生教練,在工作、人際關係等面向實際應用阿德勒心理學,結果收穫滿滿,連收入都增加了。

小泉健一大學畢業後進入食品公司擔任業務,一做就超過10年。雖然工作與生活都不錯,有一天他開始思考「再這樣下去好嗎?」「我現在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等問題,開始接受人生教練課程訓練,並以一整年的時間嘗試在生活中實踐阿德勒心理學,透過覺察、分析、提問、練習,他個人從裡到外都發生變化,彷彿靠著阿德勒心理學翻轉了人生。

他把實踐心得寫成《以阿德勒為人生教練的一年》,公開自己如何從處處配合別人、超在意他人眼光,到學會不再一味忍讓、不怕對人說不,體會「別人是別人,我是我」;也提醒讀者不要陷入錯誤的課題分離。這是什麼意思呢?中央社取得授權,與你分享小泉健一的體悟。

我曾絕口不提自己的想法

自我懂事以來,我一直都很在意他人眼光。我會讓朋友決定要玩什麼,為了避免自己表達意見後卻惹人嫌,我總是完全配合朋友的期望。在課堂上,我不想出錯丟臉,所以從來不曾舉手發言,這個習慣在出社會工作後依然改不掉,因此在會議上我也不曾發表意見。

我總是以「怎樣才不會被朋友討厭」「怎樣才能得到公司的肯定」為基準來行動,過度在意別人,結果什麼都做不到。

在我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後,才終於明白自己以前完全是以別人為中心。為別人著想並不是壞事,而且是很體貼的行為。但如果是建立在自己的一味忍讓之上,就只會徒增自己的痛苦。

無法體貼自己的人,也無法體貼他人;即使能一時壓抑自己,這種體貼也無法長久。首先要對自己體貼。將自己擺在第一位。下定決心後,我開始在一些非常瑣碎的小事上實踐課題分離:

●和朋友相約出遊時,我會說出自己想去的地方。
●公司前輩約大家下班後去喝一杯時,只要自己不想去,就會婉拒。
●和別人交談時,我會老實表達自己的心情。
●我會看著超商店員的眼睛,向他們道謝。

也許我的行為會惹對方不開心,對方也可能會覺得我很煩,但還是得試過了才知道。這就是我每天都在實踐的小事。

沒想到,對方的反應卻出乎意料的好。即使我拒絕邀請,前輩也只是回答「這樣啊,好吧,那下次再約」,比想像中還乾脆。

這樣的經驗也讓我開始體會到,「其實沒什麼人會在意我」。自己的事是自己的課題,別人的事是別人的課題。別人要怎麼想,取決於他自己。

從來不曾思考自己想做什麼的我,在練習課題分離的過程中,開始對自己產生好奇:「我究竟想做什麼?」

而且,自從我開始實踐「想做的日常小事」後,越來越能感受到自己正把人生的主導權握在手裡,一點一滴的,每天都變得更加充實。

別陷入錯誤的課題分離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在練習課題分離時,曾遭遇瓶頸。

比方說,同事把工作全部丟給我,結果自己先下班回家;或是妻子把家事全都交給我做。這些都是讓人覺得很討厭的事。

這時候,不必因為行動的主體是別人,就認為「這是對方的課題,我不能干涉」。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是我想做的事,與別人無關」,所以變得自我中心。

這是錯誤的課題分離。課題分離不等於自我中心,也不是要我們袖手旁觀、棄他人於不顧。只要他人的課題與自己有關(尤其是會造成危害的事),那就是雙方共同的課題。我們根本不需要忍耐。

首先,要尊重對方,同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我明白你的心情,但你的行為已經傷害我了,希望你別再這樣做」。如果這樣依然無法解決問題,那只能換個環境、主動離開現場了。

課題的分離並非單純的「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你必須重視自己的想法,並以此做為與人往來的評估指標。

關於課題分離,我還有幾個重點想告訴各位。

自從我實踐了「課題分離」後,我開始明白什麼能讓我覺得舒適,什麼會讓我感到厭惡。

我們之所以會為人際關係煩惱、對他人感到焦躁不耐,大多是因為想把自己的價值觀硬套在對方身上、毫不留情地干涉對方的課題所造成的。

以「對遲到的朋友感到不耐煩」這個例子來看,就是將自己「不應該遲到」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不能遲到」或許是很普遍的認知,卻未必是普世皆然的常識。比方說,法國人認為遲到是「不為對方帶來壓力」的貼心做法,反而是禮貌的表現。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事實上,就算朋友遲到,我也會覺得「有更多時間可以看書,賺到了」,完全不會覺得耐煩。更何況,所謂的常識,往往只是多數人的意見罷了。

能對自己所認定的常識有全新的見解和發現,也是實踐課題分離的好處。明白自己重視什麼、認為什麼事有價值,就能找到讓自己覺得舒適的方法,以及會令自己焦躁不耐的原因。(書摘由究竟出版授權;編輯:楊婕)1140112

以阿德勒為人生教練的一年:工作、人際、收入都變好的一年
以阿德勒為人生教練的一年:工作、人際、收入都變好的一年
  • 作者|小泉健一
  • 譯者|陳聖怡
  • 出版社|究竟出版
  • 出版日期|2024/12/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