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改善卻見更危險案例 路團籲用好方法非拚業績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7日電)道路工程是政府提升道安的重要一環,交通部的目標是今年完成799處都市路口改善,卻出現比改善前還危險的案例。路權團體指出,用好方法把道路變安全,比拚數字業績還重要。
行政院核定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今年啟動,編列4年新台幣400億元預算補助地方政府,透過工程面加速改善行人安全環境,減少行人事故與死傷發生。比起以往改善易肇事路口每年只有新台幣5億、6億元經費,看得出政府積極想洗刷行人地獄的決心。
交通部盤點行人事故率高及傷亡較多的地點,訂定今年都市計畫區應優先改善的路口有799處,地方政府也卯足全力要把易肇事路口變安全。
交通部統計,截至10月25日,已有489處改善完成,達成率約61%,部分縣市執行率較低,例如苗栗縣、雲林縣及澎湖縣仍掛零,屏東縣完成1成多、新竹縣及彰化縣2成多、新竹市3成;不過各縣市都說仍努力拚年底達成目標。
不過,最近卻出現增加人行空間的路口反而比改善前還危險的案例。
增設庇護島是縮短行人穿越道路距離,並可短暫停留的空間,不過雲林縣斗六市出現庇護島高度不一,從20到40公分,其中多處高20公分的庇護島,因夜間視線不良,常遭車輛撞上,後來才統一改為40公分。
另外,雲林縣為改善北港鎮台19線與民主路口因動線不明,常出現人車搶道,新設庇護島,但因面積過大、高度過低,且與地面顏色相近,加上無警示標示,不少機車騎士直接撞上而摔車。經民眾反映,雲林縣政府會勘後,採取縮減庇護島面積並增設機車道方式降低風險。
台中市進化北路與大德街口最近也發生新增庇護島就設在行人穿越線上,且庇護島警示標誌為單向顯示,致使另一行駛方向車輛駕駛看不到,造成多起車輛直接撞上的意外。
台中市的改善作法,是重新劃設進化北路與大德街口的行穿線,並加強警示標誌辨識度與宣導。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說,聯盟在雙北、桃園及台中,都發現一些不合理的道路改善現象,例如為方便計程車、貨車在路邊可臨停上下客、卸貨,將原本路邊畫紅線的道路,把其中一段紅線塗掉,並在路邊畫出臨停區。有些臨停區設在機車停車格旁,或是臨近樹木、花圃,這樣突兀的作法,不但影響車流,人員上下車都有安全問題。
陳愷寧說,目前國土署有訂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但不是法令,無強制性,且有些縣市政府非常缺乏交通專業人才,可能無法完全真正理解規範內容,沒有圖例可參考,做出來的道路設施也沒有專門機構檢驗,反而會出現比改善前更危險的案例。
陳愷寧建議,建築法規對建築工程有嚴格的規範標準,建案設計須由建築師簽證,建管單位也要審查,而交通工程也應比照辦理,否則很容易流於敷衍了事。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近年除積極檢視全台設計不良道路,也全力為行人路權發聲。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說,用科學的好方法校正設計不良路口,比拚業績將被列為危險的路口改完還重要。
林志學說,現在的道路設計規範不夠細緻,有如一桶樂高積木,但沒有使用說明書,並不好用,要實際應用時就會出現無參考依據。
林志學說,公務部門的行政量能太大且交通專業人手不足,有時就出現不合邏輯的怪異情形,例如現行規範人行設施要有連續性,但沒有進一步定義包括落差範圍、水平角度,地方就曾出現畫出為遷就電線桿的彎曲人行道。
林志學建議,既然政府編列大筆經費有心提升道路安全,中央就應先把道路工程的規格定義清楚,依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服務型道路,用圖例方式呈現車道與人行設施如何配置的不同模組,讓地方政府可以簡單又快速套用。無論是舊的路要改善,或是新的路要規劃,都是同一標準,效率也比較高。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製作了25套道路規劃模組,並以圖片方式呈現,將車型、車速、車輛通行軌跡、地形等納入考慮,可依不同路型挑選相對應的模組,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協會也以公益方式提供地方政府參考。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表示,正研訂「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參考指引」,就是以圖說方式,說明在不同道路情境,道路及人行設施該如何配置的具體作法,讓地方相關單位可以有清楚參考依據。近期就會先完成基本及進階情境,明年完成複雜情境,讓全台在道路設計規劃上,有統一參考作法。(編輯:張雅淨、陳清芳)11311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