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護原則:給患者安全感、別在他面前耳語【書摘】
(中央社網站)台灣65歲以上長者平均每12人就有1人失智,你也許正在照護失智家屬,經常感到強烈的挫敗。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並學會自我調適,是所有照顧者必須面臨的課題。面對認知功能退化、逐漸失能的自己,失智症患者需要的是友善且「不失尊嚴」的照顧,要給予安全感、避免在患者面前耳語,也避免與他爭辯;與判斷力下降的患者爭辯,是無意義的溝通方式。
衛福部根據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推估,民國120年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將逾47萬人,民國130年近68萬人,有逐年攀升趨勢。你知道失智症不是只有阿茲海默症嗎?你知道除了憂鬱或失眠以外,缺牙或牙周病也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嗎?
曾任台中榮民總醫院老年身心科主任的醫師卓良珍,以50年臨床治療與照顧失智患者的經驗,綜整出條理分明的失智專書《失智了怎麼辦?》教導大眾如何預防失智症、進行失智症復健,也指引家屬如何妥善照顧失智患者。中央社取得授權,與你分享部分內容。
失智症的照護原則
當父母親照顧一位剛出生的嬰兒直到長大成人,這個過程雖然艱辛費力,且備感壓力,但父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學會爬行、站立、說話、走路,身體跟智慧一同增長,內心想必充滿了無比的歡欣與盼望,雖然曾經辛苦,但也相當值得。然而,照顧一位病情越來越退化的失智患者,即便經歷了辛勞與煎熬,卻有可能看不到一絲希望與成就。
照護失智患者是一項「利他」的偉大工作,對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雖然看不見前面的光,但一路上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佩與喝采。
隨著失智患者病情進行的嚴重程度不同,照護的要領也有所不同。然而照護的原則是大同小異:
應避免的相處之道
1.避免與失智患者爭辯:爭辯是毫無意義的溝通方式,因為患者判斷力下降,難以讓患者理解,故不需花費時間於爭辯上。
2.避免負面態度:失智患者因判斷力變差,會分不清楚是非,應用正面的態度溫柔地給予提醒。
3.避免過度刺激:失智患者一般年紀較大,難以接受過分的外界刺激,飲食及活動節目皆要有所節制,小而美,分段實施。
4.避免在失智患者面前耳語:因為判斷力差,患者容易將別人的耳語、竊竊私語誤會是在談論他,進而影響照護關係。
5.避免身體的約束:失智患者的身心及智力皆很脆弱,當情緒發作時,不宜將身體約束,反而會導致患者更掙扎、激動不安。可以試著轉移其注意力,換個活動或是帶他外出散步、看風景等,必要時由身心科或失智專科醫師給予低劑量藥物幫助患者緩和情緒。
6.避免過度期待:
失智患者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個體,無法根治與逆轉,只需照護、扶持、鼓勵他進步,而不要過度期待他能夠達到某個成長的目標,會讓患者產生壓力而焦慮不安。
需要的維護之道
1.簡化環境:失智患者的周遭環境要維持良好通風、充足光線,盡量不要有太多複雜的擺設與家具,並排除障礙物,保持走道的暢通。
2.簡化活動:失智患者的體力、適應力、專注力皆退化,不宜有太複雜或冗長的活動節目,簡短且分段實施較能夠讓他們專心活動。
3.簡化溝通:失智患者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退化,無法接收費時的對話,可能會聽到後面就忘了前面,反應也較慢,因此與患者溝通要緩慢、簡短才有效率。
4.給予安全感:失智患者智能及身心相當脆弱,容易對於外界的刺激缺乏安全感,需要漸進式地給予活動,由少而多,由淺而深,一步一步來,讓他覺得安全與自在,才會喜歡參與活動。
5.轉移注意力:失智患者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發脾氣,或有不適當的行為、尖叫、哭泣等,建議先安撫情緒、轉移其注意力,或帶他到外面散散步。
6.提升自信心:當失智患者認真執行預防與復健,無論是背字典、寫日記、參與活動(包括人際及身體的活動)、出門曬太陽、看風景等,皆要肯定及鼓勵失智患者的努力,稍有進步就給予鼓勵,提升他們自信心。可以先口頭稱讚,多次下來有進步再告知欲給予喜歡的食物、紀念小物、旅遊等。(書摘由三民書局授權;編輯:楊婕)1131109
- 作者|卓良珍
- 出版社|三民
- 出版日期|2024/10/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