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糞便潛血濃度精準預測大腸癌風險 北醫大研究登國際

2024/9/16 17:28(9/16 18:1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6日電)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濃度越高者應縮短大腸鏡檢查間隔,濃度較低者則可考慮延長,為精準大腸癌篩檢提供新方向。

這項研究是由北醫大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及教授嚴明芳率領團隊進行,今年5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JAMA Oncology)。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大腸癌

大腸癌如何防治?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預防方法

1.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及高油脂食物

2.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

3. 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50歲以上民眾應每1至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資料來源:國健署

看更多
關閉
高居民國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威脅民眾健康;國內並以公費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

北醫大研究團隊長期追蹤國內逾350萬名50至74歲民眾,並透過大數據分析,確定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對大腸癌風險的影響。

陳立昇表示,過去糞便潛血以特定濃度為切點(如大於20ug/g以上),視為罹癌高危險群,若接受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約會有一半比例有息肉,1/5會有進展性息肉,1/20的機會有大腸癌。每2年1次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達29%,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效益達35%。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濃度越高者應縮短大腸鏡檢查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為精準大腸癌篩檢提供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5月已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JAMA Oncology)。(北醫大團隊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3年9月16日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濃度越高者應縮短大腸鏡檢查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為精準大腸癌篩檢提供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5月已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JAMA Oncology)。(北醫大團隊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3年9月16日

不過研究團隊發現,糞便潛血濃度還可做更好的應用,低風險族群可延長篩檢間隔時間、減少大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偽陽性、出血或穿孔等潛在不良反應;對於高風險族群,則可更精準建議增加篩檢頻率,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團隊分析,若要達到與2年1次糞便潛血免疫法有相同的篩檢效益,個人化糞便潛血濃度篩檢策略,可有效減少49%的糞便免疫化學法檢測以及28%的大腸鏡檢查次數,有助減少不必要檢查次數及風險、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也確保高風險族群能更及時獲得必要的檢查及治療。

陳立昇透過新聞稿指出,醫師可根據糞便潛血濃度判斷是否需調整篩檢間隔時間,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每年1次或每2年1次,讓大腸癌篩檢個人化,為未來大腸癌精準醫療提供可行方向。(編輯:張雅淨)11309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