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動漫以防提高犯罪危險性? 律師籲做實證研究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0日電)二次元創作受兒少性剝削限制適切性引論戰,律師指出,6年前就有法官認為,觀看兒童色情圖片可能採實際行動傷害兒童,但虛擬題材動漫是否真會提高犯罪危險性,應經過實證研究。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去年通知平台下架涉及幼態兒少的性相關虛擬人物創作,引發網友炸鍋批評,也促使各界關注二次元創作受兒少性剝削限制的適切性,衛福部預計3月21日召開專家會議,邀請動漫等業者參與,討論認定標準。
這次出現爭議的「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是在112年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修入「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相關規定中。
回溯當時立法意旨,立法者在立法理由中表示,是為「避免因觀看兒童或少年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行為之素描、漫畫、繪畫等色情圖畫,致進一步侵害兒童或少年」,因此認為有必要將圖畫納入規範。
執業律師、曾經手多件兒少性剝削案件的張庭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其實早在這次修法前,民國107年就已經有法官認為,相關立法理由包含「兒童色情圖片對慾望刺激有關聯性的,觀看後可能會採取實際行動傷害兒童」,進而認為色情圖畫中的兒童或少年縱使是虛擬人物,也是規範對象。
因此對於當時網上所售日本漫畫中,有國中生角色性交及撫摸生殖器等畫面,判網路賣家2個月有期徒刑,可易科罰金。
此外也曾有網紅父母親吻小孩生殖器,並將過程繪製成漫畫上傳粉絲專頁,因疑似妨害性自主遭到告發。張庭說明,此例雖然是繪畫,但因背後有一個真實的兒少,因此基於對特定孩童的保護,在強制猥褻罪外,也依製造兒童為猥褻行為電子訊號罪、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兒童為猥褻行為之電子訊號罪等遭到判刑。
張庭也指出,與背後無真實人物存在的「純虛擬兒少圖畫」相比,這個案例較無爭議。
看兒少色情題材動漫,是否真的會提高犯罪危險性?張庭指出,這就像「玩射擊遊戲的人是否就會特別容易拿槍殺人」一樣,應該經過實證研究。
虛擬兒少情色圖片,有的國家開放、有的限制,也有的國家曾經限制過又重新開放。張庭認為,政府機關有許多可調查的樣本對象,應進一步研究限制虛擬影像與抑制對真實兒少犯罪,是否確實存在關聯性,再做限制,比較有正當性。
張庭建議,或許可考慮比照部分國家作法,以圖像是否極似真人相片的擬真性做為管制區隔,尤其如今AI繪圖越來越真實,擬真性較強的圖像可能較難排除背後有實際受害兒童的潛在風險,而純虛擬創作的動漫人物等則可排除,以此方式既可以保留動漫創作空間,又可較兼顧保護真實兒童。
「真正的根本是教育」,張庭表示,目前實務上遭散布的兒少性影像,很多是心智未成熟又缺乏社會經驗的兒少,因信任或被誘騙自拍或被拍導致外流;相較於限制純虛擬的動漫影像,讓兒少與成年人清楚知道拍攝性影像的嚴重性、並加強兒少教育,從源頭降低真實性影像在網路上散布,或許才是兒少保護的當務之急。(編輯:龍柏安)11303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