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基團隊建體外細胞模型 研究粒線體罕病致病機制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31日電)罕病「MERRF綜合症」致病機制長期不明,彰基團隊利用患者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在體外建立細胞模型,首次用模型模擬病變過程,在疾病機制與治療方式研究扮演重要角色。
彰化基督教醫院粒線體醫學暨自由基研究院長、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魏耀揮帶領團隊所做的這項研究,今年8月21日於國際期刊「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發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發布新聞稿介紹研究成果,並邀專家學者說明研究重要性。
MERRF綜合症全稱為肌抽躍癲癇合併紅色襤褸肌纖維症,是一種粒線體基因突變的罕見遺傳疾病,患者會出現肌肉不自主抽動、痙攣和全身性癲癇等症狀。疾病成因已知是由粒線體的轉運RNA(mt-tRNA)發生基因突變所引起,但突變後的影響機制仍不清楚,也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研究團隊透過患者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在體外分化成帶有患者突變基因的神經元,建立細胞模型,並且首次用模型驗證,粒線體的損傷、神經突觸失能會產生MERRF綜合症的神經系統缺陷。
研究認為,此模型結合藥物研究與腦電圖的比較數據,可提高粒線體疾病在神經發病機制的了解,並為發展治療方法提供新的資訊。
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基因奈米醫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陽明交大藥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周士傑指出,這項研究對於了解粒線體遺傳疾病的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粒線體疾病罕見、嚴重,通常影響大腦及肌肉等細胞的能量生產,且目前多數粒線體疾病的致病機制仍未完全釐清,導致治療更加困難。
周士傑說明,這項研究中使用重組技術建立患者特定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是嶄新的生物醫學工具,可幫助科學家製作特定患者的神經細胞,並模擬疾病病變過程,在疾病機制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為開發新治療手段提供了希望。
周士傑表示,這項研究集中於建立粒線體疾病MERRF綜合症的神經元模型,以及對於病因的初步探討。但這僅是個開始,科學家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找出更有效治療方法;MERRF綜合症不只會引起神經病變,也會嚴重影響肌肉等其他不同細胞,未來也仍需探討更多種類細胞,並深入瞭解MERRF綜合症的複雜致病機制。(編輯:張雅淨)112083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