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日常之間 台灣民防意識崛起[影]
圖、文:中央社記者趙世勳
俄烏戰爭爆發、台海局勢升溫,國際兩岸情勢引發國土防衛相關話題辯論。打仗不是光靠士兵前線,需要應變的突發災難也不只限於戰爭。在國防體系外,越來越多國人體認到民防的重要性,自主透過各種不同方式,提升個人災防應變技能,為整體戰力盡一分心。
備戰不求戰 民間射擊運動參與度提升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台灣不少射擊訓練課程參與人數增加。為推廣競技射擊運動而成立的「32D射擊俱樂部」共同創辦人廖健宏觀察到,這一兩年新進學員中, 約有半數是因俄烏戰爭、台海情勢而起心動念來練習,當然也有人原本就是射擊運動愛好者。
廖健宏指出,許多人會選擇透過專業課程,在專家指導下先掌握射擊技巧及戰術掩蔽等相關知能,在「安全用槍」原則下接觸空氣軟槍射擊。
雖然空氣軟槍在使用上與實彈槍械的音爆、後座力等不甚相同,但基礎動作如射擊、瞄準姿勢等都與實彈接近。廖健宏說,上過基礎射擊課程, 至少未來若要銜接實彈射擊,就不至於手足無措,也能安全、正確地操作槍械。
儘管俱樂部課程氛圍輕鬆,不過也有人盼著藉由這些日常訓練,在意外來臨時增加求生與保家衛國的自信。
具備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證照的射擊俱樂部成員黃嘉楓,時常帶著兒子一起打靶。他表示,對於射手或生存遊戲玩家而言,只要拿起空氣軟槍,在心理上都視同是拿著真槍;雖然不希望戰爭發生,但也沒辦法對威脅視而不見,「至少現在透過射擊訓練有所準備」。
通訊不能斷 火腿族默默練兵
除了最前線的戰技知能,身處數位資訊世代,通訊傳遞在災害及戰時應變也是一大要點。
今年初,台灣連結馬祖的兩條海底電纜被切斷,馬祖居民一度沒有網路可用,也讓島嶼脆弱性受到關注。有專家擔憂戰時聯外通訊的韌性,民間則有一群人持續投入無線電通訊技術應用。
隨著網路發達,各式通訊軟體流行,使用無線電的人口大幅減少,目前多見於軍警消或是小眾族群「火腿族」使用。不過中華民國業餘無線電促進會(CTARL)理事長黃文杰受訪時點出了現代通訊的脆弱性,雖然現在手機有4G、5G,但是只要基地台一倒,「手機沒有訊號便一無是處」。
就算沒有發生戰爭,天災切斷既有通訊方式時,無線電就是最快的救急之道。業餘無線電促進會秘書長高大為表示,當年921大地震或八八風災時,都曾有志願者攜帶無線電裝備到災區建立通訊點,協助訊息傳遞。
雖然傳統無線電日漸式微,不過高大為認為,台灣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頻繁,反而更加需要無線電通訊設備的存在,為因應這些緊急狀況,「我們平常就在訓練準備了」。
高大為說,雖然稱作「業餘」無線電,一樣需要花時間鑽研、專精。來自不同領域的無線電愛好者,平常就會定時在華中橋齊聚,互相學習、交流操作技巧。
黃文杰也說,操作業餘無線電至少需具備初階的三等業餘無線電人員執照,受訓後也必須反覆練習,才能真正在緊急狀況時派上用場。
國防前線民防後勤並重 急難應變從平時做起
身在被認為與烏克蘭處境相似的台灣,除有國軍持續訓練備戰外,國內許多民間組織也積極推廣避難規劃準備、衛生與基礎救護等課程,盼讓全民防衛觀念務實扎根。
致力推動大眾投入國家安全與公共事務的非營利組織「壯闊台灣聯盟」,從2020年起推出「後盾計畫」,鼓勵民眾接受訓練,遇有急難狀況時,就能在專業救護人員到達前自救救人,成為彼此的後盾。
這項計畫以營隊形式起步,已陸續推展到全台各地。師資集結國內消防人員、外傷科醫師及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 等,透過小班制實際操作教學,提供緊急應變基礎訓練,希望受訓學員未來能在各式緊急事故現場自救、互助,讓傷亡及損害程度降到最低。
其中一堂「事故現場」課程會模擬車禍等場景,讓學員在如臨其境的氛圍下演練。擔任教官的王為德表示,車禍是最常見的急難情況之一,也是能夠激發學員危機意識最簡單的情境,相關技巧還能延伸應用到戰災等緊急救難情況,讓學員知道當危難發生時,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自救、互助。
初次參與相關課程的吳先生說,家家戶戶都應該開始準備緊急避難包,不只是戰爭時用得上,平時突發災難也很適用,「幫助自己和他人生存下去,是自己必須盡的責任」,如能將不同領域的民間力量集合起來,對台灣民防必定是一大助力。
台灣天然災害頻仍,台海情勢波譎雲詭,雖還不到草木皆兵、人心惶惶的階段,但確實有不少民眾挽起袖子開始做必要的準備。他們不分年齡、不分社會階層,不管是參與射擊運動、急難救傷、無線電操作等相關課程,都只期盼災難來時,能夠靠著先前的準備,早一步掌握民防救災要訣,自助求生也幫助家人同胞。 (編輯:黃淑芳)11207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