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無國界醫生2 / 救援找回醫者初心 王伊蕾用台灣經驗培訓戰地產房種子員
來自台灣的王伊蕾在阿富汗、伊拉克的產房中,浴血搶救難產的婦女和嬰兒,她年輕時立志,50歲成為無國界醫生的志願者,劉鎮鯤則更早投入,至今達14年。在有衝突動亂地方,常有無國界醫生的身影,王伊蕾和劉鎮鯤經歷了一個個難忘故事,對人道救援工作的意義有深刻的體認。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陳婕翎台北27日電)彷彿印證孔子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婦產科醫師王伊蕾在50歲加入無國界醫生行列,戰地救援任務讓她重新感受醫者初心,她也協助培訓戰地產房種子員,盼造福當地女性。
王伊蕾是台灣第一名婦產專科無國界醫生,曾前往阿富汗、伊拉克熱血救援。回台後接受中央社專訪,她不諱言,若沒有遇見另一半、生下2個可愛女兒,可能更年輕就出發,卻少了前半生磨練出的圓融處事,說不定更加跌撞辛苦,甚至中途放棄。
要打入當地,又要面對來自世界各國不同背景的同事,王伊蕾認為,她是在最好的時候出任務,當雙方意見不同時如何理性溝通,她過去的歷練包括專業訓練、開設診所管理人事與行政等,讓她懂得即使不能做到最好,至少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而非製造衝突。
說來從容,事實上王伊蕾第一次到阿富汗,還沒跳脫在台灣的執業習慣,樣樣親身上陣,結果又忙又累。她體悟除了醫療,更重要是經驗傳承。
她開始觀察當地醫師欠缺哪些技巧,例如伊拉克沒有台灣那麼扎實的超音波訓練課程,於是王伊蕾有系統地教導如何測量寶寶頭圍、腹圍、胎位等,她的傾囊相授也讓對方改觀,心想「這個台灣來的醫生不錯」、「有兩把刷子」。
這也是無國界醫生重要工作之一:「賦權」,把醫療能力帶給當地醫療人員。王伊蕾指出,她再努力,能救治的患者仍有限,但若能訓練在地醫師成為種子培訓員,獲救病患將會倍數成長,好的醫學教育也能不斷繼續下去。
由於宗教等因素,當地女性只能給女醫生看診,但社會保守和限制,女性受教育機會不高而缺少女醫生,變成惡性循環。尤其產後大出血是產科急症,最容易造成母親死亡的危險狀況之一,年輕助產士們看到血從推床溢流到地上,多半嚇到不斷指著彼此互推工作。
王伊蕾制定產後大出血SOP,依任務分組進行訓練,讓助產士們在第一時間能夠有條不紊通力合作,她期許助產士們將來若回家鄉開立助產所,運用所學技術好好處理產後出血病患,形成連鎖效應,拯救更多患者。
節育計畫也是無國界醫生重要任務之一。當地追求多子多孫多福氣,女孩從10幾歲起就一路生到40多歲,無國界醫生希望透過結紮或安裝避孕器方式,把生產間隔稍微拉長點,讓患者身體休息。
然而,主導權不在女性身上。王伊蕾談到,有些病人若繼續懷孕生產會有生命危險,但患者的先生仍不同意結紮,醫療的受者跟施者是患者和醫師,卻是男性手握主導權,這在台灣很難想像。
王伊蕾強調,生小孩對女性而言「是Blessing(祝福)、也是Curse(詛咒)」,幫助一名女性完成她對生與不生的想法,這對她個人、對社會穩定,都很重要。
醫學生畢業時宣讀的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誓言,王伊蕾在戰地有深刻感受,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扶助跟關懷,因為語言不通,感謝有時就是一個緊緊的擁抱。她說,找回初心的感覺「很好」。
原本打算再出任務,卻被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打亂計劃。王伊蕾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機緣,沒人知道機緣何時會出現,所以要累積能量,能量將轉換為付出的機會,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好的時機。(編輯:陳清芳/陳政偉)11108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