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獲唐獎漢學獎 從馬匹貿易看東西方交流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2022年唐獎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關注東西方文化交流,她的最新研究從馬匹貿易切入,考察絲路與歐亞草原民族間的馬匹貿易,以及隨帶而來的文化、藝術的傳播。
唐獎基金會今天揭曉第5屆唐獎漢學獎得主,羅森以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見長,曾長期任職於大英博物館,關注考古出土的器物,以及背後承載的歷史文化。
羅森最新研究聚焦在「馬」,透過考察絲路與歐亞草原,她提出馬匹交易是開啟東西方交流的關鍵因素,尤其中國中原地區的氣候不適合馴養馬匹,須透過西北黃土高原等「半月形地帶」族群,協助帶來歐亞草原的馬匹,而這正是絲路貿易的起源。
中央研究院院士邢義田今天出席唐獎記者會,他本身的研究方向與羅森有許多重疊之處,因此特別瞭解羅森的貢獻。
邢義田會後接受中央社採訪提到,羅森指出東西方馬匹貿易,帶進中國的不只是馬匹而已,背後還有一整套的東西,包括養馬的技術,也包括控制馬匹的器物如馬鞍,相關裝飾樣式也跟著進入中國。
邢義田提到,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聽說西方有「汗血寶馬」,可以用來裝備軍隊、對抗匈奴的威脅。馬匹一開始是軍事物資,但後來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關鍵媒介,一直到宋代的「茶馬貿易」,都在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舉例來說,好的馬要吃苜蓿,但這種植物一開始中國沒有,必須從中亞引入,漢武帝就在上林苑廣泛種植苜蓿。與馬有關的養殖技巧、醫術、甚至是巫術,也都隨之傳播到東方,邢義田提到,古代人相信要在養馬的地方附近養一隻猴子,以此確保馬匹不會生病,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這些都是中國從西方學習的證據。
漢學獎評選委員會召集人、中研院士王德威表示,羅森讓世人對馬匹重新理解,不只是軍事物資、運輸動力來源,馬所駝負的器物和背後傳播的文化,更使整個歐亞文明交流活絡起來。
羅森另一大研究主題是中國的墓葬文化,她尤其關切商周到秦漢墓葬形式和內涵的轉變。根據唐獎提供的資訊,羅森指出漢代墓葬利用石材為棺槨,或鑿山為「石室墓」,都與中亞、伊朗地區的文化交流有關,在這些地區,雕塑與建築都以石材為首選。
羅森在大英博物館任職的經歷,讓她身兼學者與實務執行者兩種身分,策劃過許多重大展覽,向普羅大眾推廣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2005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盛世華章-康、雍、乾三代帝王」特展,就是由羅森操刀策劃。(編輯:屈享平)11106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