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珊瑚礁12年體檢 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最低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7日電)環資協會今天發布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其中以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僅約10%至20%最低。中研院學者示警,小琉球珊瑚自然恢復的機會非常低,盼政府介入管制、保育。
明天就是「世界海洋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天發布「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2009-2020)」。
根據報告,監測範圍包括本島的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墾丁;離島則有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嶼坪。截至2020年止,共完成434條穿越線紀錄,本次報告統整分析12年來資料,呈現25處樣點的珊瑚礁生態長期變化。
報告顯示,珊瑚礁健康岌岌可危的紅燈區包含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小琉球;健康堪憂的黃燈區為墾丁、綠島、澎湖嶼坪;健康良好的僅蘭嶼1處。
報告說明,北海岸與東北角活珊瑚覆蓋率約20至30%、東海岸活珊瑚覆蓋率約30至40%,且逐年下降,推測與台灣本島的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如海岸開發、水質優養化與遊憩行為等。
另外,墾丁、綠島、小琉球、澎湖嶼坪則受氣候變遷影響,皆曾發生大規模白化且造成活珊瑚覆蓋率下降,在墾丁、綠島、澎湖嶼坪的珊瑚稍微回復,但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僅約10%至20%,直到2020年仍無明顯回復跡象。
與會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小琉球是全台唯一的珊瑚礁島,但在過去20、30年持續衰退,一來是因為本身地理位置,承受高屏地區污染的衝擊;第2是漁業過度捕撈;第3則是遊憩人口的增加。
陳昭倫指出,就學術的說法,小琉球的珊瑚已經過了生態韌性回復的臨界點,「就像高爾夫球掉進洞裡,要自己爬上來是不可能的」,要自然恢復的機會非常低;可能要從遊憩人口的總量管制、污染管理、保育措施等,都是政府要考慮的方法。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呼籲政府訂定海洋保育法,於2030年前劃設30%海洋保護區;加強漁業及休閒釣魚廢棄物管制、處理,積極清除海下廢棄漁具;環評相關法規及海岸管理法等,應明訂海岸開發水下環境調查及評估項目,並落實後續追縱。(編輯:陳政偉)11106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