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銀髮時代來臨1 / 北市聯醫走入老舊公寓照護長者 醫身也醫心

2021/11/20 10:00(2022/5/29 22:3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北市65歲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即將達到20%,邁入超高齡社會。然而,50萬名長者中約有10萬人屬於不同程度的失能,專家警告,長照資源布建速度已趕不上人口老化,勞動市場政策及企業、勞工心態也必須跟著調整,「65歲退休」已是過時觀念。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20日電)台北市許多長者居住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中,隨年紀增長帶來的行動不便,家反而成為另類牢籠。北市聯醫104年起推動居家醫療,除診治長者們的身體,更建立起人與人的關懷連結。

配合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從民國104年開始成立居家醫療照護團隊,與里長、在地團體合作,深入社區、進入長輩們的家中,提供醫療與關懷服務。

中山區一名里長表示,每年的母親節或重陽節,里上都會準備禮物送給長輩,便會發現部分長輩獨居或是生活上有困難,因此從108年開始與聯醫林森中醫院區合作,將醫療資源帶入長輩家中。

這名里長指出,聯醫的居家照護團隊包含中西醫、護理師等5到6個人,初期有些長輩可能礙於面子或被大陣仗嚇到,不願意讓團隊進入家中,但聯醫團隊都會充滿耐心地慢慢與長輩建立關係、取得信任,並提供專業照護服務,這種情誼現在「他們出來選,我可能都會輸。」

擁有近20年臨床經驗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林森居家護理所護理師林燕儀表示,居家照護與臨床照護最大的不同在於「人的關係」,在醫院時,與個別病人接觸的時間不長,且有固定上下班時間;轉任居家護理師後則是隨時「on-call」,並到個案家中提供全家人服務。

林燕儀從林森居家護理所成立時便加入居家照護團隊,她說,這6年來得到非常多在醫院中不曾體會過的感動,因為個案的平均年齡在88歲左右,年紀都很大了,照顧他們就像照顧自己的爺爺、奶奶,而個案也會用對待自己孩子般的態度回應團隊。

林燕儀回憶,她曾經照顧過一名90多歲的獨居阿嬤2年多,看著阿嬤從健康時可以拄著拐杖走到廟裡拜拜,到生命末期必須靠著氧氣罩才能順利呼吸。

當時,阿嬤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向照護團隊拜託「想去廟裡最後一次」,然而阿嬤臥床又住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即便林燕儀想替阿嬤圓夢,單靠一己之力仍無法達成。

照護團隊討論後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替阿嬤完成這個願望,因此出動中醫、西醫、社工師及護理師,先前往廟裡場勘、確認環境及動線無虞,並與廟方聯絡好,接著把阿嬤揹下樓搭乘救護車前往參拜,順利完成任務。

林燕儀說,當時團隊偷偷幫阿嬤求了一個平安符,阿嬤收到後開心地落下眼淚,看著阿嬤心滿意足,團隊成員們覺得再勞累都值得,「這就是我們居家護理團隊獨特的功能。」

林燕儀指出,依據個案狀況不同,居家護理團隊大約每3個月到一週會前往個案家拜訪一次,若恰巧碰上個案生日,就會帶個小蛋糕去慶生,阿公、阿嬤都會很感動,這些付出與體會都是在臨床上沒辦法做到的。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台北市的醫療資源雖然豐富,但許多失能長者因為行動不便,住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成為都市中另類的醫療偏遠地區。

柯文哲說,「公家醫院如果不做,就沒有人願意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市府運用聯醫的資源投入居家醫療的服務,走入鄰里和巷弄,讓行動不便、就醫困難市民也能獲得妥善的照顧,提供主動關懷的長照服務。(編輯:李亨山)11011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銀髮時代來臨2 / 為銀髮族續留職場做準備 年齡歧視成首要阻礙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