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示警:極端氣候導致死亡數增加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3日電)COP26持續設法減緩全球暖化,國內學者表示,極端氣候對民眾健康也造成衝擊。據統計,在低溫攝氏15度的情境下,死亡增量約20至30%,若日均溫達高溫30度,死亡約增量10%。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正在進行中,各國政府持續設法減緩全球暖化所帶來的衝擊。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0月11日所發布「COP26氣候變遷與健康特別報告」中指出,氣候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日漸緊密。WHO並代表全球2/3以上的衛生工作人員,呼籲世界領導人在COP26中應強化氣候行動。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針對「極端溫度對人體健康影響」舉辦線上座談會,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王玉純會中表示,不論國內外都有發現,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在極端高、低溫的情況下風險會增加,台灣比較特殊的是在腎臟疾病風險也非常高。
王玉純提到,國內高溫對健康的影響,一般所熟知台北有熱島效應,極端高溫可能出現的頻率比其他縣市來得高,但其實台北市群族的調適能力比其他縣市來得好,中南部反而受到影響比較大;低溫則是全島各縣市都會受影響。
王玉純以心血管疾病為例,統計發現,在低溫攝氏15度的情況下,死亡增量約20至30%;若日均溫達高溫30度,死亡約增量10%,但再高於30度以上可能增量的情況則無法預測。
另外,以緊急救護資料來看,非創傷類OCH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在氣溫15度以下時呼叫數增加20%、30度以上也增加約20%;當小時氣溫達35度、甚至38度時,緊急救護呼叫數會增加到50%至60%。
此外,王玉純提到,新興傳染病與氣候共同加乘的複合反應,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之後,令人擔憂的是後遺症情況,對弱勢族群衝擊比較高,如心肺功能比較差、精神疾病風險也比較高,後續醫療服務量能可能會有衝擊。
王玉純建議,過去都是推動單一風險,如火災、地震等,現在聯合國在推的則是複合式風險管理,應該要加強綠色基盤,也就是強化社區規畫和綠色基礎設施,另外包含水資源管理、廢棄物處置等。
王玉純進一步說明,以社區為本方式進行,給當地居民基本氣候變遷知識,了解氣候風險與不確定性,協助地區加強韌性,進而降低風險,提升調適力與組織力,地區也可以自立自救;若國人健康比例增加、讓敏感族群降低,更能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編輯:方沛清)11011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