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逾20名寄養童 柯惠鈴用包容心營造歸屬感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3日電)寄養媽媽柯惠鈴擔任寄養家庭17年,她曾照顧過有偷竊習慣、須服精神藥物孩子,但她努力用包容跟同理心讓孩子有歸屬感,透露當寄養童第一次叫「媽媽」,感動更勝於親生兒。
台灣世界展望會從事寄養服務30年,截至8月底統計,全台仍有49名孩童在等待寄養家庭,但隨社會高齡化、少子化和年輕人晚婚及追求自主生活型態情況漸增,寄養家庭數量逐年下降,面臨寄養家庭供不應求的缺血危機。
台灣世界展望會今天召開「寄養30 邀你家1」30週年感恩茶會,邀請3對寄養家庭分享心路歷程,號召更多人加入,其中柯惠鈴就是其中一對寄養家庭。
柯惠鈴今年66歲,擔任寄養家庭已17年,回憶這17年經歷,她照顧過許多來自特殊家庭的孩子,包含有偷竊習慣、須長期服精神藥物的孩子,也曾照顧最小只有2個月的孩子、擔任出養兒的中途,歷經「酸甜苦辣」。
不過,柯惠鈴表示,由於孩子都是來自特殊家庭,所以她很清楚必須用包容心跟同理心來照顧小朋友,才能讓孩子有歸屬感、感受到有一個家。
柯惠鈴透露,常常有人說要抓住男人的心必須先抓住男人的胃,「對待孩子也是如此」,因此當小孩說想吃什麼,她一定會準備給孩子,她也感謝家人都很支持她擔任寄養家庭,同樣給寄養小孩滿滿的愛。
柯惠鈴擔任寄養家庭17年,承接、照顧過20多個小孩,其中寄養童林怡婷分享,自己當初寄養家庭時已經國中,常常覺得自己跟寄養家庭格格不入,但因為自己喜歡吃炸豬排,媽媽總是會準備,也讓她覺得「有愛吃的豬排在家裡等著我」。
林怡婷也透露,有一次哥哥帶朋友來,那時候哥哥直接介紹自己「這是我小妹」,當下也讓她非常感動,原來自己真的有被接納,「我真的有一個家」。
柯惠鈴說,雖然孩子不會來2、3天就感受到歸屬感、需要一段時間,但聽到小孩從阿姨改叫媽媽,這代表孩子真的有歸屬感,「這比親生孩子第一次叫我媽媽還要更感動」。
柯惠鈴也分享,許多寄養童長大自立後,現在中秋節、過年等節日都會回家裡吃飯,她也為此購入紅色大圓桌,每次過年過節吃飯就像辦桌,初一也會大家一起走春;另外,也有以前曾經照顧過的小孩出養到瑞典,今天還收到小朋友從瑞典寄來的照片跟信件,讓她相當感動。
柯惠鈴說,雖然每次要與小孩分離很難過,但還是會持續寄養家庭照顧,希望可以給孩子一個正向成長的家,看到小孩找到很好的歸宿,還是很開心,「因為這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台灣世界展望會邀請愛心家庭投入寄養家庭服務,只要年齡介於25至65歲,有穩定收入,無不良素行紀錄且身心健康,皆可申請,透過愛與照顧,接住受傷孩子。(編輯:陳政偉)11010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