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種順序訂定考驗智慧 學者分享英美經驗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31日電)COVID-19疫苗資源有限,訂定接種順序考驗各國智慧。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雷文玫以英美經驗為例,強調讓民眾理解決策背後過程和理由,是說服民眾願禮讓疫苗的重要關鍵,更有助全民抗疫。
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舉辦「協力穩固COVID-19現下、儲備未來」線上研討會,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暨醫學人文學科副教授雷文玫分享「疫苗排序的公平與效率:英美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量有限,引發全球搶貨,疫苗接種順序該如何訂定,考驗各國政府智慧。
雷文玫表示,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召開專家會議,針對疫苗分配考量訂定4大價值原則,首先是「福祉」代表疫苗接種順序訂定,必須達到降低死亡率、避免經濟被破壞、保護社會的功能;其次是「平等尊重」,確保每個人都會被考量進去,且處於同一接種順位的民眾都有公平的機會。
第三是「公平」,也就是將生理、社會弱勢族群的需求納入評估;第四則為「互惠」,確保堅守崗位的高風險工作者應擁有優先接種的機會。
雷文玫說,即便有了這4大原則,各國仍會依照疫情嚴重程度、取得疫苗種類,訂定適合自己國家的疫苗接種順序,但因每一個優先對象都會排擠後面順位民眾接種的權利,如何讓民眾知道政府做這項政策的原因,是獲得民眾認可的重要關鍵。
她以英美為例,這兩國接種疫苗的主要目標是降低死亡率,因此優先接種對象大多是高齡族、長照等脆弱族群或醫護人員;反觀台灣,由於先前疫苗開打時並無本土疫情,因此將醫護、邊境及航空人員列優先施打對象,直到後來爆發本土疫情,才改變策略,強化高齡族群接種。
雷文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第2類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排在75歲以上長者之前,而第7類的「國家關鍵設施或維持設社會正常運作必要工作人員」則排在65歲至74歲族群之前,因定義不明、決策過程也不清楚,成為較具爭議的對象。
雷文玫強調,英美疫苗接種委員會為了提高可信度,不僅公布章程、組成名單、利益迴避規範、開會資料、提供考量的科學證據、會議記錄等,更開放民眾線上旁聽,詳細說明這樣安排接種順序的理由及證據;反觀台灣,不但不開放旁聽,連會議記錄都只有決議的結果,忽略其中討論的過程與原因。
雷文玫認為,每一次調整疫苗施打順位,都是說服民眾把冒著風險堅守崗位的人,當作自己夥伴來疼惜,把弱勢族群當成自己長輩來保護,但必須先讓大家清楚,為何這群人風險特別高、特別脆弱,才能民眾願意禮讓,更有助全民抗疫。(編輯:陳政偉)110073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