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負成長4 / 桃園竹市人口逆勢成長 福利影響生育意願
2020年台灣出現「生死交叉」:死亡人數首度超越新生兒數,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台灣人究竟是不婚還是不生?整個社會、產業、生活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中央社記者葉臻、魯鋼駿桃園13日電)內政部公布109年人口統計,去年1至12月出生人數為16萬5249人,創歷年新低,但桃園市、新竹市近年人口持續正成長,有民眾認為,兒童福利與相關補助會影響生育意願。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數據,109年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7907人,年自然增加率為負千分之0.34,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
根據戶政司統計資料,桃園市109年出生人數為2245人,死亡人數1131人,自然增加人數為1114人,為全台人口成長最多的縣市。
桃園市政府提供新聞資料表示,桃園市除生育津貼為全台最高外,領先中央推出的育兒津貼也實施多年,桃市衛生局的健康幸福家庭補助計畫,則替桃園市打造友善婦女生育環境,增加民眾成為桃園人、到桃園生兒育女的意願。
桃園市衛生局從104年起推動健康幸福家庭補助計畫,提供婚後孕前健康檢查、第一孕期母血唐氏症篩檢、羊膜穿刺等補助,考量現代人普遍晚婚晚生,不孕症夫妻比例逐年增加,也率先推出人工生殖補助及中醫助孕養胎調理服務,至今累積幫助3萬8262個家庭。
桃園市衛生局表示,桃園市自民國104年起出生率皆為六都最高,104至109年12月出生寶寶有13萬2744人,平均1年約有2萬2000名新生命,為六都成長最多。
桃園市社會局表示,桃園的生育津貼是全台最高(離島除外),單胞胎可以領到新台幣3萬元,雙胞胎每胎是3萬5000元,三胎以上就是每胎4萬5000元。
育兒津貼也實施多年,每個孩子每月有3000元,只要父母及小朋友皆設籍在桃園市滿1年以上,可請領至小朋友滿3歲,但若有申請托育補助就無法請領桃園市育兒津貼。
托育補助的部分,若是送至「準公共化私立托嬰中心」,每月除了中央補助6000元外,若父母其中1人與小朋友都設籍在桃園市,還會額外加碼每月2000元,等於每個月共補助8000元;若小朋友是送至「準公共化保母」,除了中央每個月補助6000元,還會額外再加碼每個月1000元。
桃園市一名李小姐表示,由於自己是高齡產婦,且又有妊娠高血壓的問題,透過衛生局健康幸福家庭補助計畫,在中醫師調養下順利產下寶寶,尤其這項計畫針對高齡產婦羊膜穿刺還多補助2000元,對產婦來說很友善。
此外,新竹市109年出生人數343人、死亡人數230人,自然增加人數為113人,在人口負成長的眾多縣市中,維持很好的出生率。
新竹市政府提供新聞資料表示,新竹市民生育一胎補助1萬5000元、第二胎以上每胎增加5000元,該胎次為雙胞胎補助新台幣5萬元、三胞胎以上或第二次以上雙胞胎補助新台幣10萬元。
竹市津貼補助部分,家中若有未滿2歲的兒童,但未領取該名兒童托育補助、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及最近一年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之家庭,每月可補助2500至5000元的育兒津貼;將未滿2歲幼兒送托育有加入準公共化之托嬰中心或居家托育人員照顧,父母雙方最近一年綜合得稅稅率未達20%之家庭,每月則補助6000至1萬元托育補助。
新竹市長林智堅透過新聞稿表示,新竹市生育率高,代表新竹市不只是兒童城市,也是「幸孕城市」,他上任後為減輕爸媽負擔,提供免費育兒指導員;增加1380個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名額;更設立親子館、開辦「定點臨時托育服務」,且領先中央補助4歲幼兒就讀幼兒園。
林智堅指出,市府也投入經費推動新校園運動,整建老舊校舍、新建關埔小學與華德福實驗學校,為孩子打造安全、美學的知識遊樂地,另也讓全市公立國中小「班班有冷氣」,未來還有兒童醫院、兒童探索館、市立圖書館等重大建設持續推動,改善新竹市孩子的醫療、教育與藝文資源。
新竹市一名育有2子的曾太太說,除了市府提供生育、托育津貼外,近年增加了許多適合親子同樂的活動與公共設施,平日、假日都不用擔心孩子無聊,對年輕爸媽來說,著實減輕不少壓力,認為「兒童政策多一點,自然會增加年輕爸媽生小孩的意願。」(編輯:吳協昌)110011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