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齡女四肢瘀青疲勞罹血癌 靠父愛和新藥抗病魔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9日電)27歲黃珮瑜4年前四肢莫名出現瘀青、貧血、容易疲勞,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熬過一次次治療,父親也捐髓救女,仍二度復發。所幸家人的愛、新藥加持,她穩定抗癌,重獲新生。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高致命性、低存活率,且最難以治療的癌症之一,屬於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在台灣發生率逐年增加。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田蕙芬今天在記者會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提高到每年超過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但也不乏年輕與中壯年,40至60歲病友約佔3成。
田蕙芬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
但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易與感冒及老化混淆,容易被忽略,許多病患錯失黃金治療期,就診時往往已有生命危險。
黃珮瑜在23歲那年遇上生死交關。她四肢莫名出現像丘疹的點點瘀青,並有貧血、容易疲勞等症狀。本來以為是工作太累及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1個月並未改善,才在朋友及家人鼓勵下就診。檢查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黃珮瑜的媽媽以前也因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逝,得知自己也罹患血癌後,黃珮瑜忍不住大哭一場,嚇到昏厥,為了治病只能辭職。但化療近半年後,沒多久又復發。她當時年近60歲的父親不忍女兒受苦,自願捐骨髓救女,但癌細胞仍在半年後又捲土重來,且更快更猛。
「當時我覺得自己好不了,甚至開始跟爸爸、姐姐討論我的告別式要怎麼舉辦。」黃珮瑜表示,爸爸聽了這些話會很傷心,因為他們一起咬著牙、抿著嘴,苦撐著與病魔拉鋸。為了不讓父親及家人傷心,黃珮瑜再次接受4次新型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藥物治療,並再度進行骨髓移植,至今疾病穩定控制近1年。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說,近年診斷分類進步、並有多款標靶新藥陸續上市,醫師可依據患者年齡、是否有共病、與突變基因等,提供個人化精準治療,大幅提升存活、降低復發與副作用。
為了讓民眾及早察覺、積極診治,血液病學會提出「『急』刻救援 『髓』機應變 421口訣」,鼓勵民眾,若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4大症狀,應儘速求診進行血液及骨髓2種重點檢測,且「一」定要盡速至血液科就醫,以利掌握治療黃金期。(編輯:陳清芳)10911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