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失智早期確診不易 醫籲精準診斷工具可幫忙

2019/10/27 16:19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7日電)謝小姐的父親原被確診輕度阿茲海默症,才短短半年,病況急遽下滑且性情大變,進一步檢查才知,罹患的是額顳葉型失智症。醫師胡朝榮說,失智症早期精準診斷有助延緩惡化。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有3大類,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

退化性失智症病人占大多數,其中較常見的阿茲海默失智症占約6至7成。

胡朝榮說,失智症早期的症狀與老化十分類似,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記詞彙、比較難回想事情等,還會與其他疾病症狀雷同,如憂鬱症等,且症狀可能單一、也可能同時出現,並不容易診斷。

胡朝榮表示,研究顯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從失智症症狀出現至確診,平均要2.8年;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更需要4.4年。為了正確治療,多次往返醫院找原因,幾乎是所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必須經歷的漫長痛苦歷程。

失智症家屬謝小姐分享,父親到古稀之年時,身體健康是一極棒,連一般人常有的三高慢性病都沒有,頂多就是偶爾有點健忘,但家人一直認為就是「老化」而已。

直到健忘情況延續2、3年,謝小姐才驚覺父親行為反常,有時會像機器人一樣,不斷重複說同樣的話,或是跟5個人握手後會再重頭握一遍,還常迷路打電話求救,謝小姐這才趕緊送父親就醫,診斷後為阿茲海默失智症。

但不到半年時間,謝小姐的父親精神愈來愈錯亂,無法控制情緒,從健忘變得暴躁易怒,在醫院就診時更要4名護理人員努力安撫。醫師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阿茲海默症,而是較少見的額顳葉型失智症。

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林昆儒表示,腦神經退化疾病進展緩慢,以阿茲海默症者來說,他們的大腦會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從腦部出現病理變化,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至20年。

林昆儒表示,腦神經細胞運作時會產生乙狀類澱粉,這些澱粉樣胜肽一旦不正常沾粘,就會形成斑塊沉積在神經細胞周圍,多年後數量逐漸增加並瀰漫。類澱粉斑塊在失智症出現症狀前就形成,評估大腦斑塊,是鑑別診斷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之一。

胡朝榮表示,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為目前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技術之一,準確率達9成 ,歐美日韓已投入臨床診斷,台灣今年才開始推廣使用,輔助醫師診斷及排除失智症疾病種類,但需要民眾自費。

謝小姐說,雖然父親經過半年才確診,且快速惡化到中度失智,有人問她會不會怪醫生,但在那當下,醫師能做的檢查都做了,且持續嚴謹追蹤;只能遺憾精準檢測的方法太晚上路,如果可以提早診斷並確診,父親在罹患失智症的道路上,能有更多甜蜜而不辛勞的家庭時光。

胡朝榮也說,失智症早期精準診斷、治療,有助延緩惡化,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26、27日在台北醫學大學舉行年會,希望提升精準診斷及失智症醫療照護水準。(編輯:管中維)10810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