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唐獎生醫獎重藥物研發 與諾貝爾獎有別

2018/6/19 13:20(6/19 14:0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9日電)唐獎第3屆生技醫藥獎得主今天揭曉,評選單位指出,此獎項除要有基礎研究的突破,也重視臨床實驗發展,以及療法、藥物的研發,與諾貝爾獎有所區隔。

第1屆唐獎生醫獎,頒給對「免疫療法」有重大貢獻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本庶佑。兩人分別發現CTLA-4及PD-1為控制免疫系統的重要關鍵,並成功發展出治療癌症的藥物。

第2屆唐獎生醫獎得主則是頒給帶動「基因編輯」革命的3位科學家伊曼紐‧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張鋒。他們發展出的「CRISPR/Cas9」系統,現已廣泛應用在小鼠研究、植物抗菌、對抗遺傳性疾病,甚至是倫理爭議極大的人類胚胎編輯領域。

第3屆唐獎生醫獎得主今天在台北揭曉,頒給促進「標靶藥物」發展的3位科學家東尼.杭特(Tony Hunter)、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Druker)、約翰.曼德森(John Mendelsohn),表彰他們發現蛋白質酪胺酸的磷酸化,並發現酪胺酸激酶為致癌基因,促成標靶治療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

該獎項召集人、中研院院士張文昌表示,唐獎頒的是「生技醫藥」獎,除了要有好的基礎研究,也要把好的藥物開發出來。從第1屆的免疫治療到第3屆的標靶藥物,評選時都將實際療法、藥物的研發,列為重要考量。

今天出席唐獎揭曉記者會的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當初唐獎獎項設定為「生技醫藥獎」,便與諾貝爾醫學獎有別,設定目標不只是基礎研究的突破,而是要明確可以用在病人身上,造福人類社會。

中研院士龔行健也說,藥物開發是「20年磨一劍」,今年得主約在1980年代就知道其中機制,一直到1998年之後,才有藥物上市,其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研究能量,「不能夠短視,不能太急性子,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做出大貢獻」。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生醫獎3屆以來得主,從免疫療法、基因編輯、到這次的標靶藥物,都是現今非常熱門且持續、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諾貝爾獎重視基礎科學,要得到唐獎更不容易,「還要去磨劍和發展」。

去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後,唐獎基金會曾主動發出新聞稿指出,唐獎與諾貝爾在本質與意涵上有「顯著的互補性差異」。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發現控制生物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的3位學者,但他們的研究成果尚未進入實質生技醫藥開發或醫療方法生成階段,難以成為唐獎遴選的對象。(編輯:陳怡璇/陳清芳)1070619


延伸閱讀》唐獎生技醫藥獎 3得主促成標靶治療造福人群
延伸閱讀》唐獎生醫得主德魯克爾:病患健康是最大獎勵
延伸閱讀》研究治癌有成 杭特欣喜獲唐獎生醫獎
延伸閱讀》唐獎生醫獎得主曼德森:獲獎意義非凡
延伸閱讀》更多「唐獎讓世界看見台灣」系列專題看這裡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唐獎生醫獎得主曼德森:獲獎意義非凡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