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跨國研究提警訊 幽門桿菌抗藥性升高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4日電)幽門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胃癌有高度相關。台大醫院今天發表跨國研究發現,因抗生素抗藥性提高,幽門桿菌除菌成功率降低,建議政府應有策略控制與監控。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上午在記者會中表示,西元1983年有學者證實幽門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有關,陸續多項研究也將幽門桿菌視為跟胃癌有高度相關的感染性疾病。根除幽門桿菌,不僅可預防消化性潰瘍的復發,也可以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吳明賢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因胃癌死亡的人口,約有2/3集中發生在亞太地區;在台灣,胃癌更列居10大癌症死因之一。有必要探討療效更好的治療藥物與早期診斷的策略,來降低胃癌發生。
近年因抗生素使用量增加,幽門桿菌的抗藥性逐年上升。吳明賢表示,幽門桿菌除菌治療最常用的第一線殺菌處方「三合一療法」(合併質子幫浦抑制劑、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及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使用7天至14天)在許多國家的除菌成功率已經低於80% 。
為了提供亞太地區內所有國家關於幽門桿菌抗藥性型態的變化及選擇恰當的第一線殺菌用藥,台大團隊、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杜裕康、與澳洲、日本、馬來西亞、印度等各國專家們所組成的亞太幽門桿菌疾病聯盟,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1990年至2016年期間,對幽門桿菌抗藥性及第一線殺菌處方療效相關的刊登文章進行統合分析。
在亞太地區的24個國家中,共有176篇文章符合納入分析條件,結果顯示亞太地區整體克拉霉素抗藥性比率為17%,甲硝唑(metronidazole)抗藥性比率為44%,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抗藥性比率為18%,阿莫西林抗藥性比率為3%、tetracycline(四環素)抗藥性比率為4%。
吳明賢表示,研究發現從2000年之前至2011與2015 年之間,克拉霉素與左氧氟沙星的抗藥性隨時間進展不斷往上爬升;反之,其他3種抗生素的抗藥性則未有大幅度變動。
至於幽門桿菌第一線治療根除率的分析,吳明賢說,結果顯示以克拉霉素為主的三合一療法,在克拉霉素抗藥性比率超過20%的國家,根除率都非常不理想。透過研究完整性的分析,可以提供各國因地制宜選擇當地合適的第一線治療藥物。
此研究結果於今年8月3日刊登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腸胃與肝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抗藥性增加、除菌效果受影響,消化性潰瘍可能會反覆復發,吳明賢表示,抗藥性增加跟第一線使用抗生素的習慣有關,民眾服藥遵從性也會有影響。台灣幽門桿菌治療除菌率現在雖達82%,在亞太區算是「優等生」,但也在及格邊緣。若要再提高,服藥必須達14天,但現行健保只給付7天,未來也會行文給健保署,盼放寬給付。10609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