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國科會推動人體微生物相專案計畫 6大研究成果豐碩

2023/7/28 20:26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28日電)全球「微生物相」應用產品市場規模,預估2029年將達13.7億美元,國科會今天在亞洲生技大展,秀出人體微生物相6大研究成果,包含調整腸道菌叢改善自閉症,以及發展母乳和嬰兒腸道益生菌,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等。

國科會整合國內微生物相(microbiota)研究,結合基礎、臨床及產業界意見,規劃推行「人體微生物相專案研究先導計畫」,接續推動「人體微生物相專案研究計畫」,今天在亞洲生技大展舉辦成果發表會。

計畫召集人、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院長吳俊忠表示,目前有超過1萬種人體微生物,已被研究人員研究或進行產品研發、應用;今年全球微生物相應用產品市場規模為2.69億美元,預估到2029年,規模將達13.7億美元。

今天亞洲生技大展中,展出6大項人體微生物相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包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淑芬團隊,透過長期追蹤人體腸道內微生物菌叢、血液代謝物、大腦結構及神經認知功能性測驗的改變等人體生物資訊,開發自閉症輔助診斷系統,協助自閉症預測、診斷及個人化醫療建議。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團隊,則以腸道微生物體或代謝體,開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非侵入檢測方法,及開發本土菌株作為次世代益生菌/後生元產品、益生菌代謝物(大豆發酵液LT-17),作為NASH輔助治療方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團隊,結合微菌生物標誌物,進行肝癌早期診斷,其準確性遠高於目前臨床使用的胎兒蛋白(AFP),及開發以腸道菌相,作為預測病人對肝癌免疫療法反應與否的生物標記。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鄭修琦團隊,發現「普氏柔嫩梭狀桿菌」能成為益生菌,其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能改善胃和大腸因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發炎。

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楊燿榮團隊,收集並分析母乳與嬰兒糞便中的寡糖與微生物菌相,預期發展出嬰兒腸絞痛及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與治療性益生菌和益生質。

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賴信志團隊,則成為全球第一個找到次世代有益細菌菌株-「戈氏副擬桿菌」MTS01,及其功能成分可被開發、並用作預防與治療慢性肺阻塞的替代藥物。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與會的國科會政務副主委陳儀莊致詞時強調,國科會非常重視人體微生物相科研,未來會持續發展與重大疾病相關的微生物相標記,及微生物相疾病管理產品,並建構微生物相基因組資料庫,推動疾病預測與分析的精準健康管理,促進台灣微生物相創新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相泛指一群棲息在植物或動物體內部與表層,或是環境中(如土壤、深海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這些微小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或原生生物,其與宿主之間發展出互利共生、片利共生,或致病關係。(編輯:潘羿菁)112072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