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折磨只能臥床 他換肺後愛騎車旅行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4日電)60歲吳先生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因呼吸衰竭住院,接受氣切且長期臥床,換肺後重獲新生,從不良於行到能騎機車趴趴走,生活大幅改善讓醫護稱奇。
台北榮民總醫院上午舉行器官捐贈紀念活動,邀器官捐贈者家屬與受贈者代表與會,表達對器官捐贈者大愛精神的感謝與追思。
已故藝人孟庭麗今年1月底因過勞拍戲休克昏倒送醫,診斷腦缺氧病變,家屬考量孟庭麗個性樂觀、喜歡助人,同意捐出心臟、肝臟、腎臟、胰臟、骨骼、眼角膜、肌腱等器官組織,至少幫助8名大人。
孟庭麗弟弟孟祥淵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孟庭麗出道前是護理人員,照護病患很盡心,平常也很愛幫助人。當時知道姊姊狀況不好,考量姊姊個性,且不希望器官浪費,應拿來幫助更多人,重獲生命的美好。他和小弟也已簽註捐贈意願卡,未來也會和姊姊一樣,讓大愛延續。
60歲的吳先生就是器捐受益者。他9年前因氣喘復發開始在北榮規律就診,經診斷為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嚴重纖維化。2年前因呼吸衰竭住院治療,接受氣切手術後只能臥床並仰賴呼吸器維繫生命。
因長期臥床,吳先生逐漸失去行動能力,移動只能靠輪椅,飽受身心煎熬。他去年4月接受捐贈者大愛進行肺臟移植手術,術後半年就恢復很好。除可在家生活自理,且走路、移動自如,喜歡騎機車到處看風景,生活品質大獲改善。
北榮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表示,看到吳先生進步感覺很感動,也很神奇,一般肺臟疾病預後條件較差,但吳先生換肺後猶如重生。器官移植也不僅造福患者本人,對患者家庭的生活處遇也有很大改善。
不過,台灣每年有8000多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捐贈者寡;龍藉泉表示,台灣每年約有200多人器捐,其中約一半是組織捐贈,包含眼角膜和骨骼,僅一半是器官捐贈。第一線經驗常發現捐贈者家屬可能會面對非難壓力,可能被認為「怎麼這麼狠心」,甚至有些家屬不敢告訴別人,但器捐是助人的善行,應抬頭挺胸面對。
北榮移植外科協調師廖麗鳳說,第一線常遇到患者有器官捐贈意願,但沒有跟家人說,導致意外發生時,家屬簽署同意書時也面對很大為難。若有捐贈意願,除簽註意願書,也應跟家人討論、告知決定。10506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