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燈塔差很大 長高1公尺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5日電)航港局將發行燈塔專輯,有首次曝光的老照片;其中,目前造訪人數最多的鵝鑾鼻燈塔今昔差很大,曾長高1公尺。
交通部航港局近日將發行燈塔專輯,將全台35座燈塔,做有系統的整理與介紹,與以往曾發行過燈塔專刊不同的是,除了介紹各燈塔起源、構造外,還多了一些歷史考證資料,並有首次曝光的老照片。
航港局說,台灣現有10座燈塔開放參觀,以被曾列為「台灣八景」之一的鵝鑾鼻燈塔最受歡迎,因燈塔就位在墾丁國家公園內,目前每天參訪人數達數千人次。
根據航港局提供的資料,鵝鑾鼻燈塔為白色圓形鐵塔,民國35年啟用,至今已68年,但早年的外觀和現在不太一樣,因燈塔的燈光最早是燒煤油,到民國51年改為電燈,燈塔也因增加設備向上長高約1公尺,目前塔高21.4公尺。
航港局說,鵝鑾鼻燈塔所在地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有怪石、巨礁及洞穴等地理景觀,海景更是一絕,在日治時期,就被視為「台灣八景」之一。
鵝鑾鼻燈塔東臨太平洋,面對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的呂宋島遙遙相對,波濤帆影,海天一色,自然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鵝鑾鼻燈塔的設置,主要是在西元1867年(清同治6年),美國商船從汕頭開往牛莊,因遇暴風,漂至鵝鑾鼻七星岩附近觸礁沉沒,船長夫婦和船員游泳登岸後,被原住民俘虜殺害,稱為羅發號事件。
1871年,琉球漁民在南岬一帶遇難,1874年,日軍攻台而發生牡丹社事件。美、日兩國相繼要求清廷在鵝鑾鼻設燈塔。
鵝鑾鼻燈塔建成時,塔內分五層,第1層儲煤油,第2層置格林砲,3層為洋人休憩所,4層則設定榕林砲,第5層為燈塔光源。
航港局說,鵝鑾鼻燈塔因附近原住民強悍,為防止侵襲,堡壘式的外觀與滿佈槍眼的圍牆,圍牆外有深1.8公尺的壕溝,是世界上唯一派駐有武裝人員把守的燈塔。
交部推動燈塔觀光,目前已開放的燈塔還包括翁島燈塔、三貂角燈塔、高雄燈塔、白沙岬燈塔、綠島燈塔、高美燈塔、芳苑燈塔,及馬祖地區的東引島燈塔、東莒島燈塔等。
航港局統計,今年1月至10月累計參觀人數達88萬餘人次。10311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