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專訪 張忠謀稱已實現自己認定的成功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30日專電)華爾街日報訪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暢談成功學,歸結其成功源自於長年在職場累積的經驗知識,台積電當時的創新商業模式並非一般年輕創業家所能輕易執行。如今看待成功,張忠謀形容自己如老兵,「不死但正逐漸凋零」。
比爾蓋茲(Bill Gates)19歲創辦微軟(Microsoft);賈伯斯(Steve Jobs)21歲創辦蘋果(Apple);黃仁勳(Jensen Huang)30歲創辦輝達(NVIDIA)。這些當今世上知名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在年紀尚輕時打造一流企業。
但台積電這間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卻是張忠謀在他55歲時創立的。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柯恩(Ben Cohen)近期訪問張忠謀,於29日刊文指出,從來沒有人在這樣的歲數創辦出如此重要的企業。
報導指出,張忠謀投入晶片產業數十年,假使他1985年就選擇退休打橋牌,他仍會是該領域的傳奇人物;但他卻回到台灣,重塑了自己,並徹底改變了半導體產業。
中年創業心法 學習新事物不嫌晚
張忠謀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年紀。沒有人比張忠謀更能體現中年創業的驚人優勢,他在美國工作了30年後,帶著特定信念返回台灣,「當時的我,想打造一間偉大的半導體公司」。
他所創建的公司與其他半導體公司不同,民眾每天都會用到台積電晶片打造的設備,但台積電不設計晶片、不直接面對消費者,早期這聽起來很荒誕。
從前,公司自己設計和製造晶片。張忠謀的想法是成立「偉大的半導體公司」專門製造客戶設計的晶片,因此台積電不與客戶競爭,作為交換,客戶把生產交給台積電;畢竟經營晶圓廠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內部設備既昂貴又複雜。
張忠謀的晶圓代工廠背後的創新商業模式改變產業結構,使台積電成為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現在,台積電是美國人最依賴卻了解最少的公司;張忠謀也並非家喻戶曉的名字,雖然大家應該要認識他。過去70年,他形塑了晶片產業,直至今日仍發揮關鍵作用,是推動全球最重要技術發展的重要人物。
「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作者米勒(Chris Miller)說,「幾乎沒有人比他(張忠謀)更具影響力」。
柯恩透過視訊訪問張忠謀,重點放在他的成功學,試圖剖析其他人可從中年企業家的冒險經驗中學到什麼,以及為何嘗試新事物永遠不嫌晚。
在長達90分鐘的視訊訪問過程中,這位92歲、滿頭白髮的半導體產業先驅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坐在辦公桌前,一邊小口喝著健怡可樂。
柯恩指出,張忠謀的年齡是他的重要資產之一,一位具備這樣專業經驗和知識的人,才可能執行他心中所想的「台積電計畫」。
「我不可能更早做到這一點」,張忠謀告訴柯恩,「我認為沒有人可以更早做到這一點,因為我是第一個做到的」。
工作生活平衡 張忠謀年輕時沒這詞
張忠謀出生中國,青少年移居美國,中年搬到台灣。1949年去美國時,美國對他來說像是天堂,他從小夢想成為作家、小說家或是記者,並計畫在哈佛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直至大一過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取得機械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並在半導體領域找到第一份工作,而後於1958年跳槽到德州儀器。
那個年代,大家熟知的Chips是馬鈴薯片而不是晶片。年輕時的張忠謀是個工作狂,會在蜜月期間打電話銷售,對於和他工作理念不合的人沒有太大耐心。
台積電投資400億美元興建亞利桑那州晶圓廠,但計畫因勞工短缺和時程延後受阻。張忠謀說,台積電在美國的一些年輕員工對工作的態度,他不太理解。
「他們討論著工作與生活平衡」,他說,「當我在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甚至不知道這個詞…當我在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如果沒有工作,就沒有生活」。
1983年,張忠謀接受自己不會升遷,公司也不會押注他所想的未來市場,離開了德州儀器。很快地,他就被通用儀器聘為營運長,但卻意識到自己犯了個錯誤,「我與那裡格格不入,完全不適合」,一年後他就離開。
1982年,故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向張忠謀提出工作邀約,張忠謀因還有股票選擇權尚未執行而作罷,他表示,「我不追求巨大財富,我只追求財富安全」。1985年,張忠謀經濟獲得足夠保障得以負擔其生活水平,他就準備好追求另一個目標。
張忠謀形容,從美國到台灣是「命運的邂逅」,「(當時)根本不確定台灣是否會給我機會建立一家偉大的半導體公司,但是有這個可能性,而且對我來說,那是唯一的可能性」,他因此做了這個決定。
那時他對半導體的了解比地球上任何一個人都多,1985年,張忠謀成為工研院院長,但李國鼎隨即又給了他第二份工作,「他(李國鼎)覺得我應該在台灣創辦一間半導體公司」,張忠謀說,「這就是台積電的開始」。
張忠謀起初思考台積電商業模式時,最先想的是「台積電不能做的事」,他當下認為,「這間公司不會是我在德州儀器或通用儀器想成立的那種偉大公司」。
30年職涯淬鍊 成就商業模式創新
他在台灣能打造的偉大公司是一間新型態公司,商業模式是要得以善用這個國家的優勢並彌補其弱點。張忠謀研究數據後驚訝發現,台灣在半導體的生產良率幾乎是美國的2倍。
張忠謀認知到新公司在晶片設計或行銷上無法與矽谷競爭,但他相信這間公司有一個潛在優勢,就是專注製造晶片。在這之前,半導體企業家康貝爾(Gordon Campbell)就在他心中埋下種子,康貝爾認為,新創公司應該設計晶片而將製造外包,這個想法對行業當中的一些人士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張忠謀回憶,康貝爾告訴他「人們根深蒂固認為,一家成功的半導體公司,秘訣在於晶圓廠」,無廠半導體公司與普遍觀點並不相符,很多人不會去想。
柯恩說,這種打造不同於一般商業模式公司的洞察力,源自於張忠謀的經驗、人脈及專業知識。他對半導體有足夠的了解,因此能夠顛覆它。
「台積電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張忠謀表示,「對於這類型的創新,我認為年紀較長的人比年紀較輕的人更有能力做到」。
張忠謀也提到,台積電背後的概念是其數十年職涯過程中形塑出的個人哲學,即「成為客戶的合作夥伴」,這個基本原則從1987年延續至今仍是代工業的基石,一如台積電曾說,幫助客戶成功是台積電成功的關鍵。
台積電的數百家客戶包括蘋果和輝達。過去5年,台積電市值翻了近4倍,張忠謀持有的股票目前價值35億美元。他說,「回到台灣時完全不是為了追求財富…但我變得富有,因為當一小部分股份乘上一個很大的數字就是財富」。
談到當年搬到台灣時如何看待成功,張忠謀說,「就我而言,1985年時最大的成功就是去建立一家偉大公司,最小的成功就是至少能去做我喜歡、且是我想做的事」,他說,「我碰巧實現了心中認為最大的成功」。
至於現在的他如何看待成功,張忠謀聽到問題鬆了口氣,因為他不必再考慮這個問題,「我完成了」,他還引用已故麥克阿瑟將軍(Gen. Douglas Macarthur)1951年在國會發表告別演說的一句話,「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我是一名老兵」。張忠謀說,「我不死,但正逐漸凋零」。(編輯:張芷瑄)1130331
- 2025/01/21 12:12
- 2025/01/21 10:05
- 2025/01/21 01:22
- 2025/01/20 19:51
- 2025/01/20 15:59
- 2025/01/20 14: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