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台積電赴美遇文化衝擊 施工與勞動力成難題
(中央社倫敦5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媒體日前報導,台積電熊本廠已開始裝機,設廠進度明顯超越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廠。英媒「金融時報」今天刊登專文,分析台積電在美國面臨的施工和勞動力等諸多障礙。
金融時報指出,台積電掌握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生產技術,並控制全球9成最先進的客製化晶片市場。但台積電耗資4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2座晶圓廠的計畫,卻給公司自身帶來文化衝擊。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9月表示,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是台積電第一次嘗試在海外建造超大晶圓廠,台積電從3年前開始這項專案,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也是美國第一個如此大規模的晶圓廠。
然而前兩年路途艱辛,影響到計畫時間表和公司雄心。加州晶片業研究與顧問公司SemiAnalysis首席分析師巴特爾(Dylan Patel)表示,台積電疲於應付美國的施工與勞動方式。他說:「台積電不大明白這種文化。」
劉德音7月告訴投資人,美國亞利桑那州廠量產時程恐自原訂的2024年底,延後至2025年。
目前台積電已在亞利桑那州廠開始第2期工程。金融時報指出,台積電已經取得足夠再進行4期擴建工程的土地,但尚未公開許諾。幾位台積電供應商主管如今表示,他們不認為6期都會建完。
工廠的第一階段工程就充滿挑戰,金融時報指出,台積電的發包方式引發許多摩擦,導致進度延遲。在美國,晶片廠傾向選擇3家不同工程承包商,來打造辦公大樓、中央公用建築(容納所有水電基礎設施)和無塵室。但台積電通常會分成20個或更多案,有台企主管表示這是「為了節省成本」。
最近台積電碰上的問題則是難以找到足夠的熟練技師來裝設先進機器設備。今年6月,台積電從台灣增派500名專業人員赴美協助。一些業界專家表示,在極紫外光(EUV)機器方面,美國的確經驗較少,除了英特爾(Intel)在俄勒岡州的技術研發中心之外,還沒有美國晶圓廠安裝過EUV。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半導體專家漢伯理(Peter Hanbury)指出,台積電在台灣有非常強大的供應鏈生態系,但很多都是小公司,問題是有多少人會跟著台積電遷移。
多名主管人員和分析家認為,台積電的真正挑戰,在於如何把新廠經營地跟台灣廠一樣有效率。
業界專家也示警,台積電賦予台灣晶圓廠員工的彈性,難以套用於美國勞動市場,畢竟台灣員工通常經歷4年工學院訓練,但美國工學院畢業生有更高薪的工作機會。根據兩名熟悉內情人士,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兩廠計劃雇用4500名員工,現已聘僱2200多人,但近半來自台灣。
金融時報指出,台積電試圖透過支持幾間在地工學院來開發人才。然而許多年輕工程師雖然開始把台積電視為良好職涯起點,卻計劃早早跳槽。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授科齊茨基(Michael Kozicki)就表示,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面臨的工作流動環境,跟台灣非常不同。
分析家指出,台積電在每個新生產地點的挑戰都不同,日本晶圓廠的興建過程就比在美國順得多。一名兩項計畫都熟悉的台積電工程師說:「我們的文化比較相近,日本跟我們有類似的生產思維和工作倫理。」
儘管台積電日本與德國廠使用的技術都會比亞利桑那廠的更成熟,但分析家認為,施工或初期生產構成的挑戰應該會比較少。但漢伯理相信德國廠可能遇到更為棘手的勞工問題。
金融時報指出,台積電深知這些根本差異,除了技術訓練之外,公司也讓外國員工接受語言和文化訓練。例如2021年底進公司的摩吉斯(Mino Morgese)就獲得公司安排心理師,來幫助他和其他美國新進員工因應可能面臨的文化衝擊。
一年多過去,摩吉斯已經適應在台積電的生活。身為協助打造亞利桑那新廠的先鋒之一,讓摩吉斯很自豪。他說:「打造這樣一座大型晶圓廠,而且還都是尖端科技,這可不是常有的事。」(譯者:楊昭彥)1121006
- 2025/01/21 12:12
- 2025/01/21 10:05
- 2025/01/21 01:22
- 2025/01/20 19:51
- 2025/01/20 15:59
- 2025/01/20 14: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