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恐打延長賽 分析師:台應取得平衡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5日電)中美貿易戰有望談判,但分析師認為,美中角力是長期抗戰,貿易戰只是其一環節,雙方都盼吸引或留住高附加價值產業,台灣要思考如何在兩大強國下走鋼索取得平衡。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4日公告長達45頁的「301制裁」清單,預計對約1300多項中國製產品課徵25%的關稅;中國進一步提出報復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
中美貿易戰儘管檯面上「以牙還牙」,但開始有走向談判的跡象。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柯德洛(Larry Kudlow)明白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是「棒子及胡蘿蔔」齊揚,關稅制裁是逼中國上談判桌的策略,他要大家別「反應過度」。
資深股市分析師林成蔭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指出,觀察美國公布的301制裁清單,對美國消費者影響不大,已避開有敏感性的產品,不會危及物價,而中國雖然也公布產品清單,預料最後雙方會用談判來解決,背後的戰略都不是真的為了啟動貿易戰。
但林成蔭認為,美國和中國一連串的角力戰是長期抗戰,美國必須防堵中國,以取得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因此投資人要有心理準備,中美貿易戰只是其中一個策略環節,後續可能還會有其他布局。
林成蔭分析,中國宣示「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揭示10年內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政策藍圖,希望吸引與留住高附加價值產業,而川普也積極啟動美國製造,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投資美國威斯康辛州100億美元設立面板廠,預料不會是唯一前進美國的台灣企業。而為防堵壓制中國,美國為首的國家,會有一連串戰略出手,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角力不是在貿易戰落幕就結束,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則表示,川普揚言啟動貿易戰的動機是「美國優先」與「美國製造」,將加速在中國基地生產的廠商回到美國,台商未來也會有前往美國設廠的必要性。
黎方國認為,過去「中國是工廠、美國是市場」的觀念會被打破,全球分工的角色將被模糊,台商夾在兩大霸主之間,如果要做美國生意恐怕就得去美國生產,增加美國當地就業機會,反之亦然。
「美國與中國就像兩艘船在海上交戰,而台灣則是隨浪起伏的獨木舟」,林成蔭坦言,台灣能做的事情不多,「有點走像鋼索,還是小心維持平衡,如何能在兩強中間取得有利位置,是一大考驗」。
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表示,台灣是以外貿為主的國家,在貿易戰底下當然受害程度高,台灣在經濟上去中國化不太可能,但要成為有競爭力的企業,勢必要採取全球化布局,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存度。
政府先前號召新南向政策,陳忠瑞建議,新南向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存度,不管是東(美國)、西(大陸)、南(東協、印度)向都可以,貿易和經濟依存度對任何一個國家依賴太高,都是不好的現象。(編輯:張均懋)10704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