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陳威諺分享人權繪本「發現」 盼讀者更認識歷史

2025/2/7 21:12(2/7 22:0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2025台北國際書展持續展開,國家人權博物館7日邀請繪本作家陳威諺(圖)到書展現場分享作品「發現」,他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敲門磚,引導更多人認識過去的歷史。(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傳真 114年2月7日
2025台北國際書展持續展開,國家人權博物館7日邀請繪本作家陳威諺(圖)到書展現場分享作品「發現」,他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敲門磚,引導更多人認識過去的歷史。(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傳真 114年2月7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7日電)台北國際書展開展,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繪本作者陳威諺與插畫創作者太迪了分享新作「發現」及「牆外的牆」,陳威諺說,希望「發現」這本書成為敲門磚,引導更多人認識歷史。

根據人權館發布的新聞資料,書展講座昨天與今天分別邀請陳威諺與太迪了分享新作。陳威諺是第3屆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首獎作品「發現」的作者,這本繪本的原型人物政治受難者陳欽生也與妻子到場聆聽。

陳威諺透過隱喻性的魚缸、車子與雕像等視覺語言,將威權統治下的壓抑與孤獨加以具象化,圖像簡單卻發人深省。他利用空缺主受詞的文字描述讓讀者自行詮釋,用沒有明確五官的加害者圖像寄託真相等待揭露的寓意,全書充滿各式彩蛋。

陳威諺表示:「戒嚴時期的壓迫或許已隨時間淡去,但它對個人與家族的影響卻如同深埋的傷痕,仍需我們不斷去發現、去療癒。」他希望這本書成為一個敲門磚,引導更多人認識過去的歷史,讓這些生命記憶不隨風消逝。

同屆得獎作品「牆外的牆」的作者太迪了以白色恐怖時期在獄中出生、被養育的孩童為主角,透過童真的視角呈現高牆內外的世界,看見在牢房的門外,還有難以計數的門和無法穿透的牆,看不見天空。既有天真的歡悅,也有無法逾越的現實藩籬。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太迪了表示,期待透過這個故事去安慰所有受傷的人,無論大人或是小孩,並引用她留在封底的話:「抬頭應該要能看見……」,邀請大家一同探索其中意義意,找出自己的答案。

人權館表示,8日及9日仍有4場講座,歡迎讀者透過文字與圖像來探索歷史,看見人權的珍貴價值。(編輯:管中維)114020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首次挑戰奇幻作品 伊勢英子:離開3C處處驚喜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