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巨擘原廣司88歲辭世 京都車站札幌巨蛋皆為代表作
(中央社台北5日電)曾設計日本京都車站、札幌巨蛋等世界級地標的日本建築巨擘原廣司3日辭世,享壽88歲,他跨越半世紀的「有孔體」與「浮遊」思想引領現代建築發展,影響深遠。
根據「準建築人手札網站」(Forgemind ArchiMedia),原廣司以獨特的「有孔體」和「浮遊」思想,以及跨越住宅、美術館、車站、高層建築、巨蛋等多元的建築作品,在全球建築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他從數學、哲學、藝術等多重角度對建築進行的深刻思考,更引領了日本現代建築發展。
他的作品包含JR京都車站、大阪梅田藍天大廈空中庭園展望台、札幌巨蛋等。
原廣司1936年9月9日出生於日本川崎市,童年時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他隨家人搬遷至長野縣飯田市,在那裡度過少年與青年時期,這段經歷使他對於自然與人類的生活環境有深刻的理解,也為他後來的建築研究與創作奠定基礎。
之後原廣司在東京大學鑽研建築,畢業後留校任教長達28年。
原廣司的思想精髓可追溯至1967年的重要著作「建築中什麼是可能的」,此書提出「有孔體」與「浮遊」兩個核心概念,成為他後續建築理念的根基,這些理念包含反射性住宅、多層結構、從機能到樣貌、集落的教誨、離散空間等。
他畢生致力建築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並以獨樹一格的「聚落」概念聞名於世,他在東京大學創辦著名的「原研究室」,親自帶領學生透過長期田野調查,深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形態與空間智慧,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曾受教於原廣司的知名建築師包括山本理顯、隈研吾、小嶋一浩、竹山聖,皆是當今建築界的翹楚。
原廣司的建築生涯可分為幾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都展現他對「有孔體」和「浮遊」概念的深入探索和創新應用:
1960年代:有孔體和浮遊思想的誕生。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包括伊藤邸(1967年)和慶松幼稚園(1967 年),體現原廣司對空間、光線、結構的獨特理解,以及他對有機建築形式的追求。
1970年代:反射性住宅與世界集落調查。這一時期,原廣司開始關注住宅設計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並進行大量集落調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代表作品包括原邸(1974年)、尼蘭邸(1978年)和工藤山莊(1976年),體現他對「反射性」概念的應用,以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1980年代:公共建築與樣貌論。這一時期,原廣司的建築設計範疇擴展到公共建築領域,他開始關注建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代表作品包括田崎美術館(1986 年)、飯田市美術博物館(1988年)、大和國際(1986 年)、那霸市立城西小學(1987年)和內子町立大瀨中學(1992年),體現他對「樣貌論」的探索,以及對建築與環境融合的追求。
1990年代:巨大建築中有孔體和浮遊的實現。這一時期,原廣司開始挑戰大型建築設計,並將「有孔體」和「浮遊」的概念應用於更複雜的空間結構中,代表作品包括大阪梅田藍天大廈空中庭園展望台(1993年)、JR京都車站(1997年)、宮城縣立圖書館(1998年)和札幌巨蛋(2001年)。
原廣司的建築成就獲得國際建築界普遍肯定,曾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日本建築學會獎大獎、村野藤吾獎等大獎。(編輯:鄭詩韻/核稿:陳昱婷)1140105
- 2025/01/22 18:48
- 2025/01/07 21:00
- 2025/01/07 20:06
- 日本建築巨擘原廣司88歲辭世 京都車站札幌巨蛋皆為代表作2025/01/05 10:02
- 2025/01/04 16:20
- 2025/01/03 18:5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