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之寫父親越戰青春 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7日電)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傾聽少數的聲音,是台灣一直在面對的課題,作家張蘊之書寫「走進父親的越戰青春」,從一趟越南之旅回溯父親曾歷經的時空,獲得本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組首獎。
第45屆時報文學獎今天舉行頒獎典禮,張蘊之致詞表示,台灣已經來到每一個人都可以出來說自己故事的時刻,她的父親因為越戰的關係,輾轉逃來台灣念書,她從小其實對身分認同十分錯亂,在中華民國論述底下,沒有她們家的位置,同學問她是不是外省人,她很疑惑,「我好像是外國人吧?」
張蘊之說,後來政黨輪替,開始吶喊我是台灣人、我們要說台語,「我又發現沒有我的位置了,我們家不會說任何一種台灣語言,除了國語之外,但像我們家這樣背景的家庭其實是非常多,只是因為不是主流聲音底下的人,所以都保持安靜,我覺得這是一件有點悲傷的事情」。
張蘊之說,「跟台灣社會對話是我的社會責任,也許從今天開始,也許接下來的10、20年,我們可以一同擁抱充滿各式各樣可能性的新台灣」。
今年新詩組首獎由來自澳門的陳家朗,以「植物寓言—在瑪麗醫院」一詩獲得,內容藉由老院中植物的視角,看人類老邁的悲涼。
陳家朗致詞表示,他從小體弱多病,經常跑醫院,很少有事情做得好,後來才發現自己也可以寫作,也受到許多師長、學長的鼓勵,但寫作是非常孤獨的事,必須面對許多失敗及練習,才能產生一篇作品,他希望自己可以持續不斷寫下去。
短篇小說組首獎由賴怡以「aiko愛子」一文獲得,內容刻畫網路跟蹤狂的故事,賴怡致詞表示,她寫完這篇作品之後拿給朋友看,有一個朋友說「妳是不是在我房間裝了監視器」,另外一個朋友說「感覺好赤裸,寫得太真實了」。
賴怡表示,她寫的或者是比較不堪、令人害怕的一面,但如果身上背著一團不清不楚的黑暗生活,是會累積很多壓力,一旦可以把它看清楚、寫清楚,就能夠承認人性裡有一面就是這麼一回事,這個過程可以讓人變得比較自由。
散文獎首獎由中國大陸韋有凱以「涉世三日」獲得,今天他不克前來台灣領獎。特別的是,今年有一對夫妻檔作家在散文獎中取得佳績,分別是游書珣以「造山」獲得二獎,張英珉以「幫媽媽拍照」獲佳作,兩人今天開心帶著孩子來領獎。(編輯:李亨山)11312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