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双子窮得只剩小說夢《臺灣漫遊錄》從在地走向國際
文:黃淑芳
楊双子這個筆名,代表雙胞胎姊妹楊若慈、楊若暉。2014年,這對姊妹決定聯手參加隔年截稿的台灣歷史小說獎,若慈負責創作,若暉負責資料考據。她們沒有得獎,2015年6月妹妹若暉因病過世,她要求姊姊要繼續寫小說。隔年,姊姊若慈決定用「楊双子」為筆名寫作,她為自己設定了明確的創作領域:大眾文學研究、流行文化觀察、歷史百合創作,以及業餘民俗研究。
楊若慈,1984年生,台中人,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畢業。幼年時父母離婚,14歲那年祖母過世,父親突然離家出走,消失無蹤。頓失依靠的若慈和若暉,除了仰仗老師的善心相助,只能拚命打工賺錢養活自己,念書只能念夜間部職校。
楊双子今年7月在中央書局「周三讀書會」講座上回顧這段過往時笑著說,她的人生前期「忙於生存」,因為很窮,每天工作時間很長,賣過雞排、手搖飲,做過麵包學徒,每天利用下午短暫空檔寫可以賣錢的言情小說,然後趕傍晚5點半晚自習。直到上大學為止,每一天都是這樣過的。
也因此,她養成每天記帳的習慣,而且非常在意物質,在意什麼東西要花多少錢。這樣的生命刻痕,展現在她後來的作品裡。《臺灣漫遊錄》《花開時節》《四維街一號》都有這樣的特質。而姊妹倆相互扶持、艱苦的成長歷程,以及若暉生病到過世的記事,則寫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楊双子「對歷史存疑」從懷抱大中華夢走回在地
小時候住在眷村的楊双子曾經懷抱中國夢,對大中華文化抱有懷想,直到18歲參加學生交流團去中國走了一趟,大受震撼。她說:「我發現台灣和中國,我們真的很不一樣!」這個夢就此幻滅。
2008年的野草莓學運,讓楊双子大受衝擊,她開始思考除了生存之外,她到底在意什麼、認同什麼。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她強烈感受到「幾乎所有創作者都受到影響...文學到底可以發揮什麼影響呢?」她一直思考著這些問題:到底是什麼讓台灣有別於中國?什麼是台灣文學?台灣文學的位置在哪裡?
她決心以小說家為志業,認識自己國家的文化,帶著問題意識尋找台灣的位置,「對我們過去受教育時學到的歷史存疑,就是我內在核心動力」。
她寫著在地的作品,用有別於台北視角的切點來寫台中的故事。為了寫《四維街一號》,她申請台灣文學基地駐村計畫,實際體會住在1930年代日式老房子的生活如何不安不便,並以台灣料理作為故事素材。她相信「創作者是打造文化記憶的群體,我們為什麼需要在地化的作品?因為我們正在建構走向未來的共同體,我們書寫會觸發共同體共鳴的故事,寫得夠好,就有機會留下來,成為後世的迷因。」
《臺灣漫遊錄》埋虛構線索卻「沒人get到哏」
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臺灣漫遊錄》是以1938年日治時期為背景的小說,描述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來台旅居一年,與擔任翻譯的王千鶴一同搭鐵道旅遊,吃遍各地美食的故事。這本小說2020年出版時一度引發爭議,因為全書以俄羅斯娃娃式的套疊虛構,從作者到推薦人、推薦文、後記全是虛構,真正的作者楊双子掛名「譯者」。
楊双子說,這本小說「炎上」,她被罵得很厲害。她後來想想,在文學倫理上她沒有錯,但在商業倫理上犯了錯,讓關心那個年代台灣史的讀者誤以為《臺灣漫遊錄》真的是一本重新出土的舊書,「其實我在挑戰歷史的虛構性時,也埋了一些提醒讀者這是虛構的線索,比方說某個場景裡的人名全部來自『名偵探柯南』;還有,推薦人全部是作家,沒有任何歷史學者,這對歷史書而言是不太合理的。不過,顯然我跟讀者沒有共享相同的迷因,沒人get到我埋的哏。」
沒想到,後來也是這本小說,帶著她走向不一樣的世界,《臺灣漫遊錄》日文版今年5月獲得第10屆日本翻譯大賞,是台灣文學作品首次獲得日本翻譯大賞首獎;英文版今天拿下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台灣作家。愈在地,愈國際,楊双子做到了。
楊双子說過,她之所以創作,是因為相信世界有對話的可能,即使當初她認為同婚法不會通過,還是投入相關運動,同婚法案通過後,她與太太結了婚,繼續透過創作與世界對話。「我們這一代作家做的事,是爭奪當下的話語權、爭奪描摩願景的權力」,唯有能夠把故事流傳下去,成為未來世代的迷因,才能召喚真實情感,成為《海賊王》所說的「推動歷史的人」。(編輯:林廷軍)1131121
- 作者|楊双子
- 出版社|春山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3/3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