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潮人誌:台版女力養成記 張李德和與琳瑯山閣【書摘】

2024/7/19 09:45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出身西螺望族的張李德和(圖)主持的藝文沙龍「琳瑯山閣」,是日治時代中台灣重要的藝文薈萃之地,知名畫家陳澄波也曾以此為題作畫。(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出身西螺望族的張李德和(圖)主持的藝文沙龍「琳瑯山閣」,是日治時代中台灣重要的藝文薈萃之地,知名畫家陳澄波也曾以此為題作畫。(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知名畫家陳澄波一系列以淡水、阿里山為主題的油畫,為當年的台灣景致留下珍貴記憶;其中一幅「琳瑯山閣」,畫的是中台灣最重要的藝文沙龍。沙龍女主人張李德和熟諳琴棋書畫,在傳統父權社會壓力下,她運用智慧爭取家族支持,推動各種藝文活動,還曾典當金飾資助陳澄波赴日本參加畫展,義氣過人。

致力推廣閱讀的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宋怡慧繼頗受歡迎的《國學潮人誌》系列之後,再推新作《臺灣潮人誌》。她挑選蔣渭水、賴和、陳澄波、首位台籍女醫蔡阿信等8位「潮人物」,他們的生命故事與台灣民主現代化的歷程都有重要或隱微的聯繫。中央社取得授權,與你分享張李德和的「潮」人生。

掙脫傳統枷鎖

張李德和(1893-1972),本名李德和,嫁給嘉義醫師張錦燦為妻後,冠了夫姓;台灣嘉義市詩人、畫家。字連玉、號羅山女史、古諸羅散人、琳瑯山閣主人、題襟亭主人、逸園主人、澹亭、桃城散人、武巒女史,人稱「詩媽」。編著有《題襟亭詩集》、《琳瑯山閣吟草》、《琳瑯山閣題畫集》。

張李德和自傳手稿提及父親請託表姑母劉氏指導她漢文、詩詞、琴棋書畫。自傳手稿。(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張李德和自傳手稿提及父親請託表姑母劉氏指導她漢文、詩詞、琴棋書畫。自傳手稿。(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沙龍女主人的藝文空間

1919年台灣由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治理,對台治理以「內台融合」、「一視同仁」的開明政策為主線。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蔣渭水與林獻堂等人發起「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一時間,所有的藝文創作者彷彿被開放的社會風氣給鼓舞了。每個內心藏著詩文與藝術的靈魂開始對生活美學與自身作品的細節講究起來。在民主自由風氣的浸潤下,人文薈萃的聚合活動也慢慢地在台灣各地蔓延開來。

張李德和的丈夫張錦燦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21年於嘉義市開設諸峯醫院,和德和結婚後,兩人情投意合、夫妻合作無間,錦燦不只事業蒸蒸日上,生活也進入靜好安穩的階段。1929年,體己貼心的良人主動把諸峯醫院改建成新式洋樓,將屋後的庭園命名「逸園」,並把醫院的2樓改為兩人舉案齊眉、吟詩作畫的另類「書齋」,由此可見丈夫對德和的疼愛與呵護。

台灣文化圈常是男性的「勝場」,仕紳、知識分子、詩人、畫家等文人墨客大多是男性為主,這棟洋樓2樓的空間,則是張錦燦送給夫人德和的女主人沙龍,它發揮完整的文藝交流功能。這可能也是台灣文藝史上第一位女性以吳爾芙(Virginia Woolf)形象開啟象徵「自己的房間」之宣告,張李德和開始擁有一處女性創作的主權區。一如德和在「澹亭寫生」提到的:「一泓水潔生幽趣,四面石奇縱飽觀。纔有紅香吹綉戶,移他秀色上毫端。」這段文字勾勒出德和女性空間獨立的起點,她也給予這處靜心養性的處所一個浪漫的名字—「琳瑯山閣」。

一幢建築物就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也是歲月凝鍊的藝術臻品。琳瑯山閣是文人出入的藝文聖殿,目光所及、手溫所觸,都是詩畫的心跳聲。張李德和曾在「適興」提到:「寧可終年除肉味。不堪一日隔書香。時逢夜半生詩思。枕上推敲興自長。」在夫婿的大力支持下,回眸迷離恍閃的人生,自認平凡的生活,年少的志趣於斯迸發而出,她愛煞了文雅慢讀的藝文氛圍,她在婚前就已加入西螺菼社,婚後更成為羅山吟社的固定社員,並於1921年成立琳瑯山閣聯吟會,也先後參與琳瑯山閣詩會、鴉雀書畫會、題襟亭填詞會、連玉詩鐘社、小題吟會等藝文組織。

張李德和變身為「琳瑯山閣主人」,在她用心地擘畫下,「琳瑯山閣」成為地方上文化薈萃之地。沙龍女主人在大小場域,投入許多的心力與資本,從悠閒地布展到邀請友伴看展,大家齊聚此,凝睇四季繁花綻放的模樣,傾聽山閣日日花開的聲音,當時優秀的畫家陳澄波、林玉山等人皆為她的座上常客。德和猶如當地藝文的策展人,善用明淨幽靜的琳瑯山閣,進行每週一次的小聚會,每月一次的大活動,讓所有的文人雅士都能在此分享作品、暢所欲言。

若從張李德和別號之多來推測,她的人際網絡甚是緜延緊密,人我的連結必是關係熱絡,從她舉辦大小詩會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就可略知一二。還有她與嘉義文士擊鉢聯吟,組織過「琳瑯山閣詩會」、「連玉詩鐘社」等,並先後刊行出版《琳瑯山閣題襟集》、《琳瑯山閣唱和集》、《羅山題襟集》、《題襟亭集》、《連玉詩鐘會集》等作品集,她與藝文圈的往來自是活躍。她從藝文的內在探問到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知識不斷升級的年歲,她的多才多藝也產生社會的影響力,藉由馳騁藝苑、人脈累積,她成為當代具有影響力的造局新女性。

新女性的雙贏人生

一位女性進入家庭生活,甚至生育之後,面對街坊的嚴苛檢視: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的舊式眼光,德和如何讓自己的天賦得以自由?如何權衡母親與職業婦女的角色?張李德和不慍不火的作法,是否真能擺脫性別的桎梏,為自己爭取到人生的「雙贏」?

曾經,張家對她嫁入為媳,仍存有一絲絲疑慮,公公張元榮甚至寫詩「示季媳連玉」叮嚀她,要保守做媳婦的底線:「女紅文學夙稱長,遠近傳聞姓氏香。只恐未嫺烹飪事,調羹要囑姒姑嘗。」這首詩的意思是,無論妳過去曾是多麼火紅的詩壇美少女,嫁入咱們張家之後,妳還是要洗手作羹湯。公婆耳提命面地提醒她,請不要誇耀己身才華而疏於傳統婦德。

作為地表零負評的豪門媳婦,張李德和秉持著一貫的信念:對於討厭的事情,不要急著抗拒!先試著先去了解、嘗試。相當具有成長思維的她,也不卑不亢地回詩一首:「女紅中饋貴兼長,姑姒名傳烹飪香,願拜下風資切手,寸葱方肉佐烝嘗。」她深諳廚房是傳統女性地位的競技場,沉默地收起文科少女心的天真,她誠懇地告訴公婆:自己是願意親手下廚的,能和家中女眷們一起切磋廚藝,何等快活!一首詩看似四兩撥千金,她的雲淡風輕,正向回應,很有智慧地化解公婆的擔憂疑慮,安撫家族人心,最後,以認同傳統女德與克盡新婦職守扛起好媳婦的標誌。

公公張元榮(左)曾寫詩叮囑張李德和(右)莫輕忽傳統婦德,翁媳兩人均有傑出文藝素養,經常唱和賦詩,留下不少作品。(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公公張元榮(左)曾寫詩叮囑張李德和(右)莫輕忽傳統婦德,翁媳兩人均有傑出文藝素養,經常唱和賦詩,留下不少作品。(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張李德和以守為攻的生命智慧也提供許多婆媳相處的解方。她靠的是耐心與誠意,用的是時間的累積,讓自己在家族站穩位置。她知道家族的興衰成敗,需要大家攜手共創,她得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共好人生。

若從「畫菊自序」中,德和特別提到:「若夫銀鈎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窃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文字輕描淡寫地傳遞:自己在教導孩子、協助先生的閒暇時間,才會想到自己鍾情的書畫,詩文,即便沉醉於陶淵明繪畫菊花的美好時光,卻也從未偏廢一位家族女性該盡的責任。

張李德和與丈夫鶼鰈情深,兩人恩愛自不在話下,他們對兒女的教養秉持儒家精神,以愛的教養培育極為優秀的下一代:長子兒雄、次子藩雄,長女女英、次女敏英、三女麗英、四女瓊英、五女慧英、六女妙英,及七女婉英。他們對孩子的教養採取自由不放任,兩人不疾不徐、不貪不躁的優雅管教術,讓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賽道。她的母親人設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好好做自己,共享親子時光。她讓孩子永遠保有學習的熱忱、對世界的善意,她以堅定的步履、正向有效的教養,陪伴9個兒女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而非成為哪位成功者的複製品。

張李德和凡事面面俱到,駕馭繁瑣的能力精深,絕對是「出得了廳堂,入得了廚房」的新女性。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只有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嫁入仕紳家族,張李德和融入傳統漢學訓練的家風,也在日本新式教育中開拓現代的視野,她既符合當時對傳統女德的標準,並以冠夫姓明其志。她懂得:人與人的相處的確要多點同理、善良,在磨合過程你必須先給出真心,才能邂逅他人的真情。

走進女性藝術家的人生花園

從東漢班昭、蔡琰、東晉謝道韞、北宋李清照、明朝柳如是,我們看到女性藝文團個個文采過人、作品出色,因此,德和在「畫菊自序」中特別提到:「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長,是故咳唾珠玉,謫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墮聰明,而有志竟成者也。」她特意將李白和蔡琰並列為提,並以「胡笳十八拍」樂曲節奏清脆而響亮,凸顯優秀是無關男女性別的。

1953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張李德和在家中舉辦蘭花展覽會。(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1953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張李德和在家中舉辦蘭花展覽會。(圖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

張李德和的女力並不是革命烈士、大鳴大放型的前衛形象。出嫁前,她是具有新思潮的留日知識分子;結婚之後,她和丈夫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她變身為公婆喜歡的全方位完美媳婦,相夫事姑盡心盡力,更是孩子心目中溫柔婉約的母親。她在「持家」自述:「持家風格峻矜嚴,閒事閒人莫浪添。几淨窗明心地爽,何妨役婢女兒兼。」足見對於操持家務嚴謹,護持丈夫事業列為第一、為婆家奔波使命必達,從未因為外在的掌聲而興起其他心思。她不只是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更是兼具多元身分,每個角色都扮演極為出色的人生勝利組。

同時,她從沒放棄自己熱愛的詩、書、畫,旺盛的學習熱情,因勤勉專注而讓她不斷精進與躍遷,不只活躍於當代詩壇,也常在自宅宴集文人墨客,以詩文書畫琴棋為名,群賢畢至,以流觴曲水的優雅宴飲,共聚暢敘幽情。尤其,她在繪畫上的表現,雖然起步較晚,藝術天賦卻冠絕他人,加上勤於練習,不僅善畫水墨花鳥,在老師林玉山的指導下,她的東洋畫作也極為出色,令人驚嘆不已。

從畫作「蝴蝶蘭」獲得特選、總督賞,張李德和的畫作多次入選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人稱「女青蓮」。1940年入選的作品「扶桑花」更獲得「總督賞」,1942年「鳳凰木」在第5回府展獲推薦畫家,隔年於「府展」榮獲「無鑑查畫家」的尊譽,一如張李德和說的:「雙鬂欲華心未老。埋頭藝術過餘生。」書畫藝術儼然成為她為人妻之後的最愛,優美疏淡的畫風展現女性典雅抒情的風格,她的觀察力與想像力也極為出色,她的自然寫生呈現一種獨特的台灣在地文化風格,同時,她的詩畫聲名早已名揚四海,成就極致非凡,傳遍全台。

性情柔順,具多元包容性格的張李德和企圖打造一個突破傳統父權社會認同的女力信念與支持系統,這種「以退為進」反求諸己的作法,產生的力量比想像中巨大,也讓張李德和更有機會成為藝術家的箇中翹楚,從中彰顯自己的女性自覺,綻放閃亮的美好人生。(書摘由麥田出版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鄭懿君)1130719

臺灣潮人誌:8位舉足輕重的臺灣造局者,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前瞻永續眼光、不同的「潮」
臺灣潮人誌:8位舉足輕重的臺灣造局者,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前瞻永續眼光、不同的「潮」
  • 作者|宋怡慧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4/06/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