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談二戰殘酷 波蘭插畫家看見愛與悲傷共存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24日電)如何和孩子講一個悲傷的故事,「布魯卡的日記」作者、波蘭插畫家齊米雷絲卡今天在書展與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對談。齊米雷絲卡認為悲傷無法迴避,關鍵在如何平衡悲傷與快樂的呈現。
兩人今天以「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猶太醫生柯札克(Janusz Korczak)作為討論主題。柯札克把一生奉獻給兒童,他的理念深深影響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制定。
柯札克經營孤兒院,在二戰期間數度婉拒外界救援,選擇陪伴猶太孤兒進入集中營,最後一同被納粹殺害。目前中譯作品包含「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等。
郝明義分享,當時柯札克曾說過一段名言:「你不會把孩子扔在沒有燈的暗黑屋子裡,所以又怎麼會在這種時刻扔下他們?」並留下了他牽著孩子們的手,一同走進集中營的經典照片,如同孩子的守護神。
齊米雷絲卡(Iwona Chmielewska)以柯札克經營的孤兒之家院童視角創作出繪本「布魯卡的日記」。她表示,從小就聽過醫師的故事,在詳細閱讀資料後,她相信柯扎克不會希望關於他的故事都描繪著死亡與悲慘,「因此我決定要寫關於醫師在人生最後,如何照顧、愛著孩子,讓大家在被愛包圍的環境下度過」。
基於柯札克的著作、筆記與院童留下的日記資料,齊米雷絲卡在繪本裡透過虛構院童女孩布魯卡的日記,看見二戰前的生活、院童與醫師的日常互動,同時窺見柯札克處處落實「兒童四大基本權利」,由於柯札克總是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地位,她便刻意將柯扎克的身高畫得與院童等高,穿著相似服裝。
不過齊米雷絲卡坦言,書裡還是藏著許多殘酷真相,畢竟醫師也總是告訴孩子要誠實。文本雖沒有刻意提及孤兒的猶太背景,但各處都能看到象徵猶太的六角星。
而曾流浪街頭變小偷的孩子,到孤兒之家後終於能好好沖澡,齊米雷絲卡分析,淋浴器就能有3種形容,從洗澡、淨化心靈,更暗喻後來在集中營遭遇的毒氣室。當大人陪伴孩子閱讀時,便能依照他們能承受程度來決定講解的層次。
齊米雷絲卡強調,大人不能迴避講悲傷的故事,因為這確實存在於世上,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快樂與悲傷。
齊米雷絲卡是知名波蘭插畫家,以新穎的布料拼貼、多樣的著色技法、充滿想像力、創造力與哲學深度的內容著稱,她參與創作的書籍超過30多本,多項作品入選國際教科文組織IBBY波蘭年度書籍獎等國際獎項,2011年以「心的房子」獲得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最佳選書。(編輯:李亨山)11302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