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古君臣榜樣到92罪賜死 雍正與年羹堯愛恨情仇【書摘】
(中央社網站)從「雍正王朝」「步步驚心」到「後宮甄嬛傳」,幾部高收視率宮廷劇讓雍正成為觀眾最熟悉的皇帝之一,從九子奪嫡到后妃秘辛,幾乎人人都能說上一點雍正的八卦。多疑、冷酷、重情、喜怒無常……看似矛盾的描述,到底哪個比較貼近真實的雍正?這個在位僅13年,卻奠定清朝體制根基的君王,又是怎麼練成的?
康熙皇帝把太子立了又廢、廢了又立,搞得大臣惶惶不安,對眾皇子的衝擊更是劇烈。雍正即位之後,為什麼一會兒在朱批裡對愛卿甜言蜜語海誓山盟,一會兒雷霆大怒翻臉不認人?九子奪嫡很忙,康熙其他N個沒在奪嫡的兒子在忙什麼?公主們、後宮的嬪妃們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還有雍正如何把幾隻愛犬寵到無法無天,吃好用好,還穿貂皮大衣!
中國歷史網紅、高中歷史老師李正從大批史料爬梳雍正身邊的人物,包括他那批有名的皇子兄弟、權臣,少為人知的公主姊妹、女兒,細讀這個在缺乏安全感的父親眼皮底下小心求生的皇子,是如何戒慎恐懼做出幾次重要的政治判斷,又如何拿捏與群臣的關係。
李正這本《何以為雍正》找出夾在康熙與乾隆盛世之間,短短13年雍正一朝的光輝時刻,以簡白的敘述,獨特的視角,言必有據、不腦補地論述雍正的貢獻與疏失,文字平實但耐讀,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一個人物一個人物地讀下去。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來看看跟雍正一樣有名的大將年羹堯,如何在短短兩年之內從雍正的「恩人」,淪為92條大罪賜死的劣臣。
年羹堯:外戚名將的膨脹與毀滅
雍正當皇子時,雖然一直以孤臣形象示人,但他在朝中同樣有自己的政治親信,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年羹堯。雍正帝繼位之初,便靠年羹堯成功穩住遠在西北的「大將軍王」皇十四子允禵;之後,雍正帝同樣靠他平定青海叛亂,穩住西北。做為得力助手,雍正帝一度感慨要與年羹堯「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是矣」。只可惜,雍正帝與年羹堯之間「千古君臣」的新榜樣,非但沒能成形,反倒讓皇帝「鳥盡弓藏」、臣子「恃寵而驕」這萬世不變的戲碼再度上演。
年羹堯是我們最熟悉的雍正朝武將之一,一方面是因為電視劇「雍正王朝」熱播;另一方面是因為年羹堯的人生經歷的確很傳奇―46歲平定青海,達到人生頂峰,可是不到兩年,他就被雍正帝以92條大罪賜死。
年羹堯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世代為官的開局
年羹堯生於康熙18年(1679年),年家是書香門第,世代為官。電視劇「雍正王朝」把年羹堯設定為皇四子胤禛府裡的包衣奴才,其實是虛構。年羹堯早年在康熙朝的崛起,完全是靠他在學業上的卓越天分與勤勉。
年羹堯自幼開始讀書,21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如此的科舉成績,放在康熙朝而言,絕對稱得上讀書天才。他的優秀很快吸引朝中一位重臣的關注,這個人就是前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時任內大臣的納蘭明珠。
明珠一眼就相中年羹堯,把他招為孫女婿,就這樣成為年羹堯的太岳丈。這裡多說一句,年羹堯娶了明珠的孫女,她的父親也很有名,就是康熙朝的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沒錯,那位寫出金句「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納蘭性德,正是年羹堯的岳父。
初入官場的年羹堯,拿到了夢幻般的開局:父親年遐齡官居湖廣巡撫,是一方封疆大吏,姻親家庭又是赫赫有名的明珠家族;更關鍵的是,他不但科舉成績優秀,而且做事勤勉扎實,深得康熙喜愛,屢屢受到破格提拔,升官就和坐火箭一樣,在年羹堯的履歷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命運轉折的巔峰
康熙48年(1709年),就在31歲的年羹堯就任四川巡撫的這一年,康熙大封皇子,皇四子胤禛就此被晉升為親王。
此次晉升後,年羹堯所在的漢軍鑲白旗被劃歸到胤禛的屬部,就此和皇四子胤禛形成一種主屬關係,這也是「年羹堯是胤禛門人」這一坊間傳聞的由來。實際上,年羹堯此時已經是封疆大吏,起初他沒有太在意和雍親王胤禛之間的主屬關係,甚至壓根沒把胤禛當回事。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康熙58年(1719年),胤禛曾寫信訓斥年羹堯,其中有兩句話相當值得玩味,一是:妃母千秋大慶、阿哥完婚之喜,而汝從無一字前來稱賀。
我媽過壽,我兒子結婚,年羹堯不說隨禮,居然連封祝賀信都沒寫!二是:汝父稱奴才,汝兄稱奴才……而汝獨不然者……又何必稱我為主!
年羹堯,你爸、你哥見到我都要自稱「奴才」,你居然從來都只是以職位自稱,眼裡到底有沒有我這個主子?
年羹堯對胤禛這麼不在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他屬於業務骨幹,向來都是靠本事吃飯,為人很驕傲,不想在這方面動腦筋;二、年羹堯真正的大靠山一直都不是胤禛,而是康熙。實在沒有必要在奪嫡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貿然和皇四子胤禛產生過分緊密的聯繫。
可是此後事態的發展,讓年羹堯在康熙朝晚年的奪嫡政局中顯得愈發重要。
一是在康熙的安排下,雍親王胤禛娶了年羹堯的妹妹做側福晉,年羹堯搖身一變成為皇四子胤禛的大舅哥。
二是年羹堯的太岳丈明珠其孫子永福娶了皇九子胤禟的女兒,相當於胤禟成為年羹堯老婆的兄弟的老婆的爸爸。這個親戚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胤禟是年羹堯的姻伯父,年羹堯是胤禟的姻侄。雖然親戚關係有些遠,但兩個人畢竟產生了聯繫。
三是除了與老四、老九有姻親關係外,此時的年羹堯還是皇十四子胤禵在西北軍事上的後勤助手。
問題來了,如此多的關係中,年羹堯為什麼最終會倒向老四呢?原因有二:一,康熙58年,胤禛以八旗主僕關係的名義,藉口年羹堯父親年遐齡年事已高,讓遠在四川的年羹堯把10歲以上的年家子侄全部送回京城照顧年遐齡,等於扣留一票人質。(自今以後凡汝子十歲以上者,俱著令來京侍奉汝父!)二,康熙突然駕崩後,雍正借隆科多的力量,兵圍暢春園,順利登基,成為合法皇帝。年羹堯自此順水推舟,也更輕鬆。
話說回來,就在雍正登基的同一年,年羹堯在西北完美地搞定時為「大將軍王」的皇十四子允禵,讓他把大將軍印交出來,也成為年羹堯對雍正新皇登基的投名狀。雍正自然是投桃報李,替年羹堯封爵。雍正元年(1723年)2月,年羹堯被封為二等輕車都尉,3月提升為三等公,10月又升為二等公。
當時,青海的羅卜藏丹津叛亂,要選派一位大將去鎮壓。按滿洲慣例,逢大戰必由皇室宗親掛帥出征。但雍正剛即位,根基不穩,皇室宗親包括老十四在內,多是奪嫡時的政敵。因此,在雍正看來,還是大舅哥年羹堯,從軍事能力到政治手腕都更為可靠。於是,年羹堯就以外戚貴族的身分,拜大將軍領兵出征。
年羹堯10月拜將,只用了不到6個月就蕩平青海,連當時清朝的官方頌文都說:「成功之速,為史冊所未有。」
軍事上的巨大成功,徹底穩住雍正的皇位,46歲的年羹堯被加封為一等公,爵位這一塊算是封到頂了。這段時間,也是雍正和年羹堯的絕對蜜月期。雍正和年羹堯說的話,肉麻得無以復加。例如年羹堯孤守西寧時,雍正給奏章的朱批是:「好心疼!」(原話)年羹堯勝利後,雍正寫的是:「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是矣。」
我們君臣二人是千古的榜樣,讓後世人流著口水羨慕吧。另外還有「朕之恩人」之類的吹捧,暫不一一列舉了。
恃功膨脹的毀滅
年羹堯剛平叛成功時,想過功高震主的問題。例如青海剛平定之際,年羹堯就在善後事務的奏摺中特別和雍正強調:今軍務已竣,臣無兼領大將軍印信,久駐西寧之理。
可見年羹堯平定青海、立下大功後,心裡有功成身退的念頭。既然有這份心,為什麼還是沒能善終呢?很大程度是因為雍正過於熱情,他不但繼續保留年羹堯的職位,讓他繼續經營西北,雍正甚至經常繞過中央六部,主動去找年羹堯商量各種中央決策。
坦白說,我們應該相信那時的雍正是真誠的,真的想和年羹堯做千古君臣的典範,對年羹堯的吹捧與信任,就是想換來他的忠誠與才幹。可是換位思考一下,皇上這麼熱情,如果你是年羹堯,會不會膨脹?皇上不但吹捧你是恩人,什麼事情都與你商量、哄著你,時間久了,絕大多數人都會漸漸迷失分寸。而年羹堯接下來出現了3個問題讓雍正真正對他產生殺心。
第一,政治站隊出問題。雍正上台後,把奪嫡時的政敵老九允禟打發到年羹堯的帳下從軍,原本是想讓他監視允禟,可是年羹堯考慮到自己和允禟之間畢竟還有一層姻親關係,允禟又是個政治上的失敗王爺,所以沒把這項監視的任務當回事。非但沒按時向雍正彙報允禟在西北的動態,反而放任允禟在當地做起買賣,且生意愈做愈大,以至於發展起來後,當地人還讚揚允禟是「賢王」。最終,硬是氣得雍正又派人去重新看管允禟。此時雍正對年羹堯的失望可想而知:朕對你這麼好,你怎麼能胳膊向外彎?
第二,團隊團結出問題。年羹堯取得軍事勝利後,曾向雍正舉薦大量官員。有合理的、立下軍功的將士,但也有不合理的、花錢賄賂的官員,年羹堯照單全收,而處於君臣蜜月期的雍正也是照單全准。但時任吏部尚書的隆科多受不了了。一來,這違背吏部的正常運轉,隆科多相當於被年羹堯架空分權;二來,年羹堯舉薦的人確實太多。因此,二人的矛盾愈積愈深。
雍正夾在中間就為難了,年羹堯是軍事支柱,隆科多是讓自己順利登基的功臣。最後,雍正來回和稀泥,甚至還提出要把年羹堯的一個兒子過繼給隆科多,讓兩邊親一親。
無奈顧此失彼,年羹堯和雍正最信賴的兄弟老十三怡親王允祥(胤祥)鬧出矛盾。雍正朝初期,允祥正負責追繳各省的財政虧空,而年羹堯以西邊打仗為由,拒不繳納,請求雍正幫忙豁免。雍正答應後,仍舊夾在中間和稀泥。沒事就寄點小玩意給年羹堯,說都是十三爺賞的。可是年羹堯不領情,甚至回京時,還對老十三的府第出言不遜,說了些類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混帳話。
第三,自我定位出問題。年羹堯得勝還朝回到京城時,實在太忘乎所以。巡撫見了要下跪,王公見了要問好,他甚至不下馬。按年羹堯的說法,這是上任「大將軍王」的慣例。可是你的上任是誰啊?人家老十四是皇子!最關鍵的是,別人愈捧,年羹堯愈忘我,不但炫耀功績,還插手中央各方事務。一時間謠言滿天飛,說年羹堯就是「隱形皇帝」,想幹什麼皇上都得准奏。這話還傳到雍正耳裡,雍正還得特別出來當著年羹堯和文武百官的面闢謠。雍正說:「朕豈沖幼之君,必待年羹堯為之指點,又豈年羹堯強為陳奏而有是舉乎?」還說:「年羹堯之才為大將軍、總督則有餘,安能具天子之聰明才智乎?」其實這話已經夠狠了,但年羹堯還是不在意,在雍正面前照樣大大咧咧地叉開腿坐著,沒有恭敬的樣子。雍正的心情可想而知:朕對你好到如此程度,你倒真是絲毫面子也不留給朕啊!
於是,一場三步走的「倒年」活動就此開始:
第一步,放風。先逐漸放風,表達雍正對年羹堯的不滿,告訴大家年羹堯即將失寵。再私下透過密摺,誘導各省官員參奏年羹堯。
第二步,羅織。雍正開始正式地公開表達對年羹堯的不滿,聞風而來的大臣特別「懂事」,紛紛上奏彈劾年羹堯。
第三步,換人。雍正祕密策反年羹堯手下大將岳鍾琪,架空年羹堯,隨後一道聖旨讓他去當杭州將軍。接著便把他的官職、爵位,從一等公一步步削到庶民。之後將年羹堯鎖拿進京,以92條大罪賜他自盡。雍正3年末(1726年),年羹堯被賜死,時年47歲。
話說回來,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看,被貶為庶民的年羹堯一定要死嗎?其實不一定。年羹堯的貪腐問題的確嚴重,操作各種權錢交易,但在康熙晚年間屬於常態,只不過雍正決心在新朝整頓吏治,年羹堯的貪腐就顯得大逆不道。即便如此,如果年羹堯不曾是雍正的寵臣,也不一定會死,正是雍正早期對年羹堯吹捧過度,滿朝皆知,最後卻在政治站隊、團隊團結等一系列問題上,慘遭年羹堯打臉。於是,在這位「好面子」的雍正皇帝眼裡,年羹堯面臨的自然是必死之局了。(書摘由時報出版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張珈爾)1130126
- 作者|李正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4/01/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