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最早神轎仿作修護 再現工藝之美
(中央社澎湖縣26日電)澎湖瓦硐南天廟有澎湖地區可考年代最早神轎,澎湖縣文化局委由台灣藝術大學依傳統工藝與文物專業進行清潔、修護、仿作補全,近期再現神轎原貌,讓古文物生命延續,歷史風貌永續流傳。
文化局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執行「112年澎湖縣私有一般古物『瓦硐南天廟清道光神轎(殘件)』修復暨保存環境提升計畫」,委託以木雕刻中心進行修護工作,現完成修護並保存於瓦硐南天廟。
依文化局博物館科資訊,這件神轎為澎湖地區所見可考年代最早神轎,原置於南天廟廂房,拆解成轎身4大件與轎底一件保存。正面轎匾墨書「山西夫子」,左右框陰刻「道光拾玖年桂月置」、「本鄉弟子張騰賚酬」,呈左右對稱、前後對稱格局。不過表面污塵嚴重,結構上雕刻與外框有斷裂、缺失與鬆脫,各雕刻構件部份缺損。
神轎今年5月運至台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文物維護研究中心進行除蟲、清潔及修護工作。由鑿花傳統匠師黃希宸、陳鉦翰修護,運用轎身構件題材對稱特性,完成圖稿繪製及鑿花裝飾仿作;結構損害及鬆散處則以修護材料填補加固,最後進行全色及施保護漆,在不影響視覺觀賞協調性,同時能辨識新作與原作差異。
其中,轎頂更是跨海與嘉義縣傳統工藝(竹工藝)保存者劉明智師傅合作,在其精湛手藝下完成竹編轎頂,使其與轎身結合,以達神轎整體外觀和諧性,是傳統工藝與文物專業修護合作的成果。
文化局表示,「瓦硐南天廟清道光神轎(殘件)」於民國108年指定一般古物,110年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執行修復調查研究計畫,最終在今年完成修護。
經過計畫一再爭取,以及瓦硐村民們關心與支持,將具有地方文史意義,和保存清道光時期木雕工藝的神轎殘件,透過清潔、修護、仿作補全再現神轎原貌,使古物生命延續並將其歷史風貌流傳,為澎湖地方公私單位合力維護並傳承珍貴文化資產佳作。(編輯:孫承武)11212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