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世越號現場守8個月 韓國記者李相燁領悟主播孫石熙堅持【書摘】

2023/10/26 15:00(10/26 15:2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打撈世越號沉船時,JTBC主播孫石熙(圖)指派記者李相燁(電視畫面中著藍衣者)在現場守了8個月,在其他媒體都撤出時依然堅守現場;李相燁一度以為自己被遺忘了。(時報文化提供)
打撈世越號沉船時,JTBC主播孫石熙(圖)指派記者李相燁(電視畫面中著藍衣者)在現場守了8個月,在其他媒體都撤出時依然堅守現場;李相燁一度以為自己被遺忘了。(時報文化提供)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頗受觀眾信賴的韓國國民主播孫石熙2020年閃電告別主播台,一度引發外力干預新聞的質疑。他在有線電視JTBC新聞部社長兼主播任內,處理了世越號沉船、總統朴槿惠閨密干政被彈劾下台、直播採訪受害人引爆韓國MeTOO浪潮等重大新聞。他不惜投入大量人力、長時間追蹤同一議題的做法,確實促成了若干改變,也讓韓國社會正視新聞的功能與影響力。

闊別主播台3年,現在的孫石熙是JTBC日本特派員,回到新聞採訪第一線。他利用這幾年時間,把參與這些重大新聞的過程寫成《堅守議題》一書,他深信新聞人該做的不只是「議題設定」,更要「堅守議題」。

孫石熙「堅守議題」的例子之一是世越號沉船事件,他派記者在事發現場彭木港守了287天,天天現場連線報導。等到2017年打撈起船體安置在木浦新港,他又派記者李相燁到當地守了8個月,所有媒體都撤出了,JTBC還守著,李相燁一度懷疑「孫社長把我忘了」。

孫石熙在新書裡說,留守世越號現場,讓他領悟到媒體不僅僅是為了新聞存在,社會上不斷發生議題,隨之而來的還有情緒和公憤,情緒會隨著時間退去,最後只剩下論理。針對明顯存在的議題,媒體至少要做到在理論上判斷出哪裡有問題,並且持續指出問題。數位時代一切都在快速變化,但他認為新聞工作的未來價值,就是堅守議題。

影片來源:時報出版ReadingTimes

當年的新人記者李相燁,從世越號事件開始進入觀眾視線,如今已經是「前輩」了。他又是怎麼看待孫石熙的呢?來讀讀他為孫石熙新書寫的專文,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

新聞與人生的前輩 冷暖並存的孫石熙

文:李相燁(JTBC社會部記者)

我畢業於新聞系,在韓國專攻新聞系的學生沒有人不知道孫石熙前輩。雖然他是JTBC的社長,但我們都稱呼他為前輩。記得高中和大學期間,我曾看過他播報新聞,那時他還在MBC。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給人的感覺不是在唸新聞稿,而是在如實地向電視機前的觀眾傳達新聞現場的情況。透過他的報導,我幾乎可以感受到現場的氣氛。那時前輩就給我留下了冷靜、睿智、執著且坦率的印象,而且這種印象在有幸與他共事之後也從未改變過。

給予後輩信任 責任一肩承擔

在工作上,前輩總是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前輩每週會召開一次「三明治會議」,與其說是會議,其實更像是邊吃三明治邊聊天。前輩不會強迫記者都要參加,想發表意見的人可以參與,工作不忙碌的記者也會主動坐在旁邊聆聽,而且每次準備的三明治都很好吃(笑)。

我們之所以都稱呼他「前輩」,是因為他真的沒有主管、社長那種高高在上、不容反駁的感覺。我個人覺得他一直沒有把自己放在上級與下屬的關係裡,總是很坦率地講出自己的觀點,詢問我們的意見,也不會固執己見,非常尊重我們這些跑現場的記者的判斷。用我很喜歡的足球來比喻的話,與其說他是教練,他更像是11名選手中的1名。

孫前輩在本書中也提到,他的做事風格是徹底放手交給記者,但自己會承擔全部的責任。記得在我還是新人記者的2018年,當時發生了江西網咖殺人事件。我寫了與警方結論有所差異的報導,後來受到很多媒體的攻擊,甚至還有報社寫專欄提出質疑和譴責。但孫前輩從來沒有質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寫,而是相信了我的判斷,還在「新聞室」節目中給了我足足5分鐘的時間,以主播和記者一問一答的形式讓我親自說明。於是,我以取得的網咖監視器畫面為佐證進行了說明,後來不但扭轉了輿論,警方也改變了原有的立場,修正了結論。現在想來,當時的情況其實風險很大,前輩卻還是選擇相信我的判斷。

自那以後,我更有勇氣去跑新聞了,但同時也變得更加慎重。

駐守現場8個月 理解「堅守議題」意義

在我的印象中,孫前輩是從世越號沉船事件開始,向我們提起與強調了「堅守議題」這個概念的。

2014年4月16日,世越號船難發生當天,剛入社沒多久的我也被派往現場,之後在那裡留守了3個月。當時我的任務是要統計找回的遺體人數,以及邀請、說服罹難學生的家長受訪。那時我才剛出社會沒多久,更是第一次面對死亡,還是如此大型的災難。我守在白色的帳篷外面,只能聽到父母悲痛欲絕的哭嚎,那種絕望感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但正如孫前輩在書中提到的,事發之後,隨著時間過去,報導世越號的新聞越來越少,社會也開始淡忘這件事,所以孫前輩才會為了堅守世越號的議題親臨現場。

2014年4月16日,大批搜救船在逐漸沉沒的世越號附近搜索。(韓聯社)
2014年4月16日,大批搜救船在逐漸沉沒的世越號附近搜索。(韓聯社)

那時孫前輩不斷向我們強調,為了堅守這個議題,我們必須在現場進行報導,並且要傳達出這樣做的意義。那時還是新人的我是第一次接觸到「堅守議題」這個新概念。但直到3年後,也就是成功打撈出世越號之後,我才切身體驗到堅守議題的意義和重要性。

當報導局的電視畫面突然出現「【速報】政府決定打撈世越號」當天,孫前輩便下達了立刻趕往現場的指令。與2014年一樣,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趕往木浦新港,一待就是8個月。世越號打撈上岸後,除了韓國各大媒體,國外媒體也蜂擁而至,但不到一個月大家就都撤走了。當時還有未找到的失蹤者,孫前輩認為如果我們也撤走,失蹤者家屬就會孤立無援,世越號也將就此被社會遺忘,所以決定讓我留守在木浦新港,直到家屬撤離現場為止。

說實話,剛開始的幾個月還可以報導發現遺體殘骸的新聞,後來就再也沒有新聞了。不過我知道孫前輩讓我留守在木浦新港的用意,所以每天早上還是會準備晨間新聞的連線,去失蹤者家屬居住的貨櫃屋和港口。前輩也有提到,當時公司來自內外的壓力都很大,不僅是「新聞室」,我個人也收到很多郵件,還有人跑來木浦新港斥責說:「你們到底有完沒完?到底要報導世越號到什麼時候?」甚至還有人對我說:「等你爸媽死了,你再去找他們的遺骸啊!」

但越是這樣,我越是逐漸理解了前輩提出的「堅守議題」的意義。我們的社會每天都有重大事件發生,僅僅是身在現場,持續報導世越號,就可以提醒大家,我們經歷了這樣一個不能再重蹈覆轍的悲劇,也能夠為身陷同樣處境的人帶來共鳴。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堅持帶來了變化。

李相燁(中)報導新聞的方式、運鏡活潑,還因此上了劉在錫(右)、曹世鎬(左)共同主持的綜藝節目。(時報出版提供)
李相燁(中)報導新聞的方式、運鏡活潑,還因此上了劉在錫(右)、曹世鎬(左)共同主持的綜藝節目。(時報出版提供)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我非常認同「堅守議題」這個概念,也親身經歷了因為堅守議題所帶來的種種社會變化。除了堅守議題,孫前輩還向我們強調,新聞媒體應該關注社會弱者,為弱勢發聲。雖然前輩離開了「新聞室」,但我覺得身為記者,必須時時思考和學習前輩的工作態度和對新聞工作的信念,自省其身的同時,持續思索如何將堅守議題和為弱勢群體發聲相結合。

雖然這是孫前輩以個人的視角記錄一路走來的重大事件的一本書,但我覺得他用非常坦率的文字,描述了這些年來貫穿整個韓國社會的現象,特別是由平板電腦觸發的燭光集會,再到彈劾總統的整個過程。身為記者,而且是有幸與最尊敬的前輩共事多年的記者,我也很想學習他的那種直觀、冷靜、睿智、執著和坦率。閱讀本書時,更意外感受到了一種溫暖,表面很冷的前輩,其實內心是非常溫暖的一個人。我想正是因為冷暖共存,他才能實現堅守議題的想法,希望身為後輩記者的我,也能像他一樣,堅持自己的信念直到最後。(書摘由時報文化授權,編輯:邵曉潔)1121026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
  • 作者|孫石熙
  • 譯者|胡椒筒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3/10/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