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抗拒媚俗 作品充滿哲學辯證90年代文青必讀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2日電)抗拒媚俗、離經叛道的作家米蘭昆德拉過世,作品夾議夾敘、充滿哲學辯證,不僅風靡全球,90年代更是台灣文青必讀的經典,「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累計銷售超過10萬本。
米蘭昆德拉小檔案
- 生日:1929年4月1日
- 出生地:捷克斯洛伐克
- 國籍:法國
-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75年流亡移居法國、1981年歸化為法國公民、2019年重獲捷克公民身分。近年接受採訪時稱自己為法國作家,認為自己的作品應歸類為法國文學。
- 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等。
- 得獎紀錄:法國麥迪西大獎(生活在他方)、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賦別曲)、卡夫卡獎、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赫爾德獎、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耶路撒冷獎。
尉遲秀告訴中央社記者,德文中的Kitsch原指俗氣、蹩腳、次等的藝術品,透過中國作家韓少功翻譯成「媚俗」,幾乎影響了後來的台灣及華文世界,而昆德拉在小說中嘲諷廣告、政治人物的媚俗表現,成為作品中的鮮明印記。
尉遲秀說,昆德拉常在小說中陳述小說理論,一面寫小說一面演繹小說的寫法,或由小說人物來演繹他想要探討的哲學假設,成為作品的特色。
面對米蘭昆德拉的死,法國媒體以「文學的神聖怪獸」、「不朽者死了」表達對他的尊敬,他曾以「生活在他方」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在歐洲文壇地位顯赫,即使未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
尉遲秀也認為,昆德拉大力推廣及介紹中歐作家,讓世界認識中歐在歐洲文學的重要性,這是他在文學與政治所發揮的影響力;昆德拉更早在布拉格被蘇聯占領時就說「歐洲忘了捷克」,表示當歐洲人認為捷克問題不存在時,他們就失去了歐洲的一部分。
尉遲秀說,昆德拉1975移居法國,1981入籍法國,之後更重新審訂自己的作品,重新出版一整套法文譯本,但昆德拉不希望自己被當成「流亡作家」看待,他寧可用「移居」一詞。
台灣從198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全世界引起轟動開始便開始關注米蘭昆德拉,陸續出版「笑忘書」、「不朽」等書,深受讀者歡迎。
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表示,2017年出版社針對昆德拉的作品進行改版,封面全部改為作者本人的插畫,根據昆德拉的經紀人轉述,台灣中文版的封面,不管是舊版以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還是新版的設計,作家本人都非常喜歡。
許婷婷指出,昆德拉的作品十分暢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台灣累計銷售已超過10萬冊,她表示年輕讀者也許不能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及歷史,但對昆德拉在書中談及哲學理念,對輕與重、生與死等概念的解析,仍感到震撼,作品可說深具啟發性。
昆德拉1929年生於捷克布爾諾,1975年移居法國,作品包括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賦別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編輯:張銘坤)11207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