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藝術家若望恰庫訪台 籌備「內惟戲院」續作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11日電)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去年11月起試營運,其中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創作「內惟戲院」系列作品,以電影看板繪畫風格串起內惟人物故事,隨疫情趨緩他再度訪台準備第2階段作品。
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出身印度裔移民家庭,作品時常探究有關「身分」、「離散」等議題,也擅長透過藝術創作與社區互動。他曾獲選威尼斯雙年展2011年泰國館代表藝術家,並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美術館等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
在內惟藝術中心開館首展「解惟.解圍」,阿運.若望恰庫也展出4件作品組成的「內惟戲院」系列,包含「昔日邊界內」的電影看板繪畫、長達40分鐘的紀實錄像、訪談28組內惟居民的人物群像「內惟群像」,以及他以書信紀錄對於內惟印象的「給內惟的信」。
高美館發布新聞稿表示,其中畫作「昔日邊界內」串起內惟居民的人物小故事,自展出以來受到民眾好評不斷。隨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解封,藝術家睽違2年再度來台,高美館日前辦理講座,由高美館館長李玉玲主持,阿運.若望恰庫主講,更邀請被繪入畫中的「內惟影中人」齊聚一堂。
阿運.若望恰庫表示,「內惟戲院」(Neiwei Rama)的希臘字根是「看」的意思,反映著他對於高雄與內惟的觀看,也包含COVID-19疫情限制下的遠端遙望,以及內惟與泰北兩地人事物。
阿運.若望恰庫表示,Rama也是泰國鄉間過往對電影院的稱呼,泰國人會稱呼某地電影院為某Rama,呼應著設置於內惟藝術中心內的2座影廳,Neiwei Rama如同今昔對照;接受訪談的內惟居民成為「社群肖像」與「電影海報」的角色,代表著內惟故事現正上演。
「內惟戲院」第1階段於「解惟.解圍」展覽展出,第2階段計畫則是阿運.若望恰庫此次訪台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將透過再度造訪高雄內惟社區,並前往高雄清真寺、美濃滇緬四村泰北華僑社群,以及高雄火車站前東南亞商圈等地拜訪踏查,與在地社群交流互動,進一步梳理台泰兩地的文史脈絡以及家園記憶。(編輯:龍柏安)11202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