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陳澄波畫作登台博館特展 一窺電力在台軌跡

2022/12/5 18:27(12/5 19: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5日在國立台灣博物館開幕,展出已故畫家陳澄波於1915年創作的「水源地附近」,畫中可見有煙囪的紅色建築,而那正是當時剛完工的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還有許多電線桿林立於田野間。中央社記者王寶兒攝  111年12月5日
「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5日在國立台灣博物館開幕,展出已故畫家陳澄波於1915年創作的「水源地附近」,畫中可見有煙囪的紅色建築,而那正是當時剛完工的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還有許多電線桿林立於田野間。中央社記者王寶兒攝 111年12月5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5日電)手機、電腦、電燈,「電」在現代人生活無所不在。台博館攜手台電策展,從劉銘傳點燈細數至今日生活,從已故畫家陳澄波的畫作也能一窺電力在台灣的軌跡。

「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今天於國立台灣博物館開幕,透過「台灣來電」、「電的供給與需求」、「生活與電」及「電的成本」等單元,回顧電力走進台灣的歷史。

1880年代,電燈發明引起世界風潮。1888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透過丹麥人協助購買發電機,在台北城架起電線桿,並裝設燈泡,成功點起台灣第一座燈,也成為電力設施引進台灣的開始。「島.電生活」從此爬梳歷史脈絡。

特展也利用2幅畫作呈現早年台灣風景,分別是陳澄波於1915年創作的「水源地附近」及日本畫家小澤秋成於1931年創作的「台北風景」。其中,陳澄波當年是在畫家石川欽一郎指導下完成這幅作品,畫中可見有煙囪的紅色建築,而那正是當時剛完工的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還有許多電線桿林立於田野間。

策展人、台博館研究助理李金賢表示,現代人拍照可能總想在畫面中避開電線桿,若是以百年前角度思考,為什麼畫家會想把電線桿畫進去,代表可能將其視為時代現代化的象徵。

台灣電力公司此次提供展覽15件電表展出,其中包含百年前台灣首個電表,別具意義。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於開幕式致詞表示,台灣的經濟命脈是產業,台電到哪裡,產業就到哪裡。博物館包含研究、典藏、策展、教育等功能,期盼能持續和台電或經濟部持續合作,讓產業進入文化層次,使產業更有文化厚度。

國立台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博物館給人以前的印象是座殿堂,博物館則要強調其實館方和所在土地上的人民息息相關,如何持續追求土地永續、永續生存,則是博物館設立目標之一。

「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即日起於台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至2024年4月7日。(編輯:管中維)1111205

國立台灣博物館攜手台灣電力公司策畫「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回顧電力走進台灣的歷史,其中包含政府宣導用電安全措施,台電在戰後利用漫畫方式宣導人民勿爬上電線桿。中央社記者王寶兒攝  111年12月5日
國立台灣博物館攜手台灣電力公司策畫「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回顧電力走進台灣的歷史,其中包含政府宣導用電安全措施,台電在戰後利用漫畫方式宣導人民勿爬上電線桿。中央社記者王寶兒攝 111年12月5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