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故宮特展 翻轉清帝國文獻中的台灣原住民形象

2022/3/18 19:22(3/18 19:3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18日電)台劇「斯卡羅」引領民眾從清朝總兵、原住民族等角度一窺早年台灣,究竟文獻中的原民形象為何,故宮「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台灣原住民族」特展,將以豐富館藏細說文本中的意識型態。

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番」是自詡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國,從「中原」傳統對周邊地區的歧視性稱呼。1683年(康熙22年),清帝國將台灣「納入版圖」,將其治下的台灣人分成2類,包含「民」(來自中國的墾殖者),以及「番」(原來就居住在台灣的土著)。

故宮表示,故宮典藏豐富的清帝國文獻,在各式檔案、古籍、史書中留下不少關於台灣「番」的記載與描寫,透過「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台灣原住民族」特展,除釐清文獻中的「番」等詞彙所表示的意義及意識形態,更要觀察這些文獻,到底傳達了何種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形象。

特展分為「身分與族群」及「想像與獵奇」2大單元。「身分與族群」單元,爬梳「番」、「熟番」、「生番」與「化番」等詞彙指涉,呈現清帝國如何依納稅與否及統治邊界,將「番」再加以分類,成為具法律意義的身分界定。

故宮舉例,如「皇清職貢圖」中繪製的類民族誌圖像,台灣原住民族被依地名與身分分類,顯見清帝國對於原住民族的族群分類,與現在的認知相當不同。

「想像與獵奇」單元則透過各式文獻,反映清帝國對台灣原住民族的意識形態偏見及獵奇眼光與想像,既將原住民族比喻為遠古社會與世無爭的「無懷、葛天之民」,卻又從文化自我中心主義,將原住民族貶抑為未開化的野蠻人。

故宮表示,這些極端的想像,讓清帝國自詡對台灣原住民族有「文明教化」責任,透過設置「土番社學」,教授原住民兒童儒學與漢字,或邀集部落領袖渡海參與帝國的軍事操演、聖壽、八旬盛典等活動,向帝王呈顯「聖化」成果,帝國心態屢屢呈現於上諭、實錄與奏摺等檔案中。

「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台灣原住民族」特展,將自明天起於故宮北部院區103陳列室展出至6月19日。(編輯:屈享平)111031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