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台灣電影衝破界限 義學者在法推廣不遺餘力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13日專電)來自義大利的學者柯漢東(Corrado Neri)長年在法國推廣、教授台灣電影,他最欣賞台灣電影的大膽與多元,但也表示,要吸引一般國際觀眾,可能需要更多媒體宣傳與辨識度。
法文著作「懷舊台灣:從現代華文電影追憶台灣歷史」(Retro Taiwan : Le temps retrouvé dans le cinéma sinophone contemporain)作者柯漢東是法國里昂第三大學教授,多年推廣、講授台灣電影不遺餘力。他接受中央社專訪,談論對台灣電影的熱愛。
講到最初緣起,柯漢東1994年偶見導演蔡明亮獲威尼斯金獅獎作品「愛情萬歲」,便深受吸引。攻讀博士時,他除了義大利的指導教授外,同時選擇了電影大國法國的教授進行雙指導。在法期間,他徜徉於電影世界,並在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Cinematheque Francaise)一場影展中再次見到導演侯孝賢的電影,使他更堅定走上研究台灣電影之路。
他向中央社表示,欣賞台灣電影的成熟,可以談論同性、歷史與文化議題,例如侯孝賢的二二八;或是實驗不同形式,例如蔡明亮的創新手法。總之,可以衝破審查與界線,對於內容與形式大膽論述、質問與創新。
法國觀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向來熱愛台灣新浪潮與作者電影的時代背景與電影語言,且法國深受電影文化薰陶,因此時常在影展中表露對台灣電影的欣賞,即使這些電影通常談論歷史傷痛等具體且在地的主題。
但柯漢東坦言,台灣電影的熱潮在法國影迷心中已經稍微退去,新生代亞洲電影出現許多要角,例如南韓,吸引一大票原先對亞洲電影沒那麼關注的閱聽人。
談到在法國推廣台灣電影的方式,柯漢東表示這是很複雜的問題,但他認為首先很關鍵的是透過如他一樣的學者向學子講授與推廣。此外,還必須結合媒體曝光與參展的效應。
他說網飛(Netflix)等平台扮演重要角色,「在平台上有『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等,不僅是作者電影,也呈現了台灣多語多文化的面向。但我個人認為媒體宣傳不足,有些影迷的分析文章,卻仍需要更全面的對大眾宣傳。還有『消失的情人節』、『親愛的房客』等在內涵與美學上都非常有趣,不過我沒看到任何相關文章」。
他常在課堂上講解台灣新生代導演電影,「網飛上有太多東西,若不知方向,就無法看見這些電影」。他說,「世界報」(Le Monde)等法國媒體都有文化版面,希望能出現更多台灣電影的報導文章。
柯漢東分析台灣電影在國際市場的優劣勢,指出台灣電影文化豐富、題材大膽多元,但可惜的是沒有像南韓「魷魚遊戲」或日劇「AV帝王」那樣「一擊中的、明確且具象徵性的力量」、辨識度較高的片子。因此,台灣電影能受到喜歡亞洲文化的影迷青睞,但較難吸引到一般觀眾。
他說,台灣的優勢在於豐富性,在不同文化之間穿梭、擺渡、混合,但這也可能造成困難,因為會需要擁有更多背景知識的觀眾才能解讀。「例如『斯卡羅』,極度有趣豐富,我也和學生談起,但若不了解台灣歷史,很可能會看不懂,一般國際觀眾也較難消化」。
去年10月,柯漢東和台灣文學法國推手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語言學教授林季苗共同舉辦光點計畫,並由柯漢東策劃邀請金鐘獎最佳導演楊雅喆視訊參與映後座談,大受學生好評。
談到未來計畫,柯漢東告訴中央社,他們之前申請籌辦里昂三大第二屆光點計畫,已獲得支持,希望以台灣的鬼魅文化為切入點,探討台灣相關電影與文學,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獨特的文化魅力。(編輯:郭中翰)11102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