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電價將全面市場化 企業優勝劣汰加速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1日電)中國官方發文要實施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後,新能源發電商因不再享受政策優勢,股價昨天大多下跌。分析指新能源企業優勝劣汰將加速,並迫使企業配置儲能對沖電價波動風險。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9日印發「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指出將推動新能源上網電價全面由市場形成,並允許地方因地制宜確定實施時間,但最遲不晚於2025年底。
2009年以來,中國陸續公布多項價格、財政、產業等支持性政策,促使風電、太陽能發電等行業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4.1億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規模40%以上,已超過煤電裝機。
第一財經10日報導,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新能源全電量無差別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意味著中國新能源發電從保障性收購、有序入市進入全面入市階段,新能源上網固定電價時代結束,不再享受電價政策優勢,將全部直面與煤電等傳統能源的價格競爭。
報導引述從事綠電交易的行業人士說,10日新能源發電商的股價基本上都在下跌。他認為新能源全面入市初期,發電效益一定會受到衝擊,新能源發電不穩定、在電力系統中可調度性較差,入市後抵御風險能力仍待加強。
他並指出,中國新能源當前市場化程度較低,新政實施後不排除部分地區可能出現惡性競價情形,新能源企業短期內面臨上網電價下行壓力。
由於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為了保障新能源發電項目收益,官方將建立「機制電價」制度,每年確定一定的機制電量規模,當市場價格高於機制電價價格區間,企業要「退錢」;而當市場價格低於機制電價價格區間,企業會獲得補貼。
前述文件指出,在全部電量原則上市場化的前提下,以今年6月1日為界,在這之前投建併網的新能源項目實行原有政策,6月1日及以後投建併網的項目,保障性收購電量由實際消納情況確定,機制電價由項目之間競價形成。
經濟觀察報今天報導,業內人士預計為了延續使用目前電價機制,一波企業會趕在6月1日前搶裝太陽能,這可能會帶來太陽能組件價格的上漲。(編輯:周慧盈)11402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