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吃的台灣史」 細數美食王國前世今生

2021/11/14 10:45(2023/8/23 21:1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歷史學者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爬梳與台灣飲食有關的歷史,細數美食王國前世今生,近期出版。(圖取自facebook.com/owlpublishing)
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歷史學者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爬梳與台灣飲食有關的歷史,細數美食王國前世今生,近期出版。(圖取自facebook.com/owlpublishing)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4日電)台灣美食王國之名其來有自,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歷史學者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爬梳與台灣飲食有關的歷史,細數美食王國前世今生,近期出版。

書中提到荷蘭傳教士把麵包帶來台灣,清代台灣人就在吃鮭魚罐頭,以及台灣人雖然不吃幫人類耕田的水牛,卻懂得吃進口的「和牛」。此外咖哩被認為是日本時代引入的西式餐飲,沙茶是戰後才流行的火鍋配角,其實都可以在清代找到線索。

翁佳音在書序中表示,「吃的台灣史,以及台灣史中的吃,不只是學術界研究者的題目,也是一般讀者感官歷史的一部分。在感官嗅覺與味覺中尋找自己的飲食精神故鄉,真的是尋找自我存在的一條途徑」。

曹銘宗在書序中表示,台灣本是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之島,先來後到的各種族群,帶來不同的飲食文化,形成「多元混融」的特色。這本書以「台灣史」為名,希望寫出台灣飲食在台灣歷史上的源起及演變,嘗試勾勒台灣飲食文化的脈絡。

全書上卷講述米、麵、糖、茶、酒、調味料、醃曬魚肉,以及食補、吃冰、吃辣的歷史,下卷則探索帆船飲食、豬肝價格、魚罐頭等趣味性的專題。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書中提及台灣人吃魚的歷史,表示早在16世紀的台灣原住民與漢人就在製作魚醬,漁民已開始撈捕高價魚類運往中國,如烏魚、烏魚子以及塗魠、魚翅、鰮魚等,一般賤價魚穫則留著自己吃,從荷語資料亦顯示,大明帝國閩粵海邊的民間養殖法,當時就已傳到台灣。

此外書中談到台灣人何時開始吃牛肉的問題,翁佳音提到,若從清代「廈門方志」看到稅關對「醃牛肉」課稅,應會馬上回頭問:「台灣有無宰牛?」翁佳音說:「文獻寫得很清楚,台灣人自古以來真的有出口牛皮與吃牛肉的紀錄,一般觀念認為台灣人吃牛肉,是日本時代以及戰後的事,顯然是不對的。」(編輯:方沛清)11011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