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疫後再登巴黎舞台 台導演藉卡繆劇探討身分認同

2021/11/2 20:00(11/2 20: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2日專電)旅法新銳劇場導演楊顥改編卡繆劇本「誤會」的作品,因疫情中斷一年後再次登台,反映後疫情劇場工作者的常態。楊顥向中央社表示,盼邀觀眾反思國族、身分認同與歸屬的問題。

楊顥的試啼之作「誤會」(Le Malentendu)與5名法國演員合作,演出改編自卡繆(Albert Camus)「荒謬三部曲」的最後遺珠戲劇作品「誤會」。因疫情,時隔一年,終於在10月29日於達萊亞斯.米約(Darius Milhaud)劇院再度呈現,當晚觀眾爆滿,甚至需加排椅子。

透過劇中角色間溝通不足而產生的荒謬誤會,「誤會」邀請觀眾進一步反思歸屬、對身分認同、國族想像與共同生活,並提出當代的問題意識。

楊顥表示,作為台灣人,導這部劇作的角度、詮釋與一般法國導演有些不同。他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我找到一個新的入口,以共同生活與新身分認同的角度切入…身分認同是無論從過去到現在都非常強的議題。在身分認同的虛幻想像下,人們會被引導去做不同的選擇。」

他的提問是,在對抗中國國族主義的同時,台灣是否也建構出另一個國族主義、標籤與身分神話的框架。他認為,打破這個框架的束縛,台灣人或許就能更自由地思考與選擇。

另外,劇中角色極貧極富的差距,也是楊顥在2019年創作時想探討的點。當時全球社會衝滿對立與分化,他因此希望藉由作品討論彼此該如何感受另一種生活型態與意識形態。

飾演母親的佛蕾(Blanche Vollais)表示:「劇本與認同議題緊密相連,探討我們是否在自己家園或其他地方擁有歸屬,對『根』的需求,這也是台灣認為目前尚未找到他們所追尋、所想望的。」

男主角派耶(Oscar Paille)指出,楊顥利用劇本模糊淡化時空背景元素的特性,去講缺乏溝通的普遍性問題,故事說的是台灣,也是法國。

演員畢列特(Soizic Billet)認為,透過警示,人們知道若彼此多溝通理解,悲劇也不會發生。

在駐法國台北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的協助下,此劇原本於2020年3至6月間進行13場巡演。但才演3場,就遇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封城被迫停演;去年10月,劇院開放,也只演一場,就二度封城。

不過「誤會」的考驗,也反映了後疫情時代劇場藝術家的常態。對於能夠再次呈現,楊顥說:「有種終於捲土重來的感覺。跟勝利或成功無關,而是這漫長一年多的等待,讓我跟演員都必須、也把握機會做更充足的準 備,把戲的層次推得更高。一年多後再演,我對很多細節的掌握多了反思與信心。」

一名觀眾表示,光影調度與隱晦燈光創造了一種光學箱的效果,「引導我們和他們一起進入情境,甚至進入他們,很親密、很細膩。這部戲的文本很難也很沉重,但透過導演的安排,我們進入了一個晦澀的宇宙,和他們一起旅行」。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身兼計畫主持人的楊顥表示,正尋求連同法國演員一起把作品帶到台灣的機會。對此,演員達塞爾(Pauline Darcel)說:「作品講的是一個歸國遊子,因此若能把楊顥在法國創作的作品帶到台灣,並觀察台灣觀眾的反應,應該會很有趣。」

「誤會」接下來將在11月14日及明年2月27、28日於巴黎再演出3場。(編輯:馮昭/韋樞)11011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