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子共讀到陪伴受創心靈 陳阿月樂當說故事達人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3日電)從一個愛聽大人說故事的漁村女孩,到陪伴更多受創心靈的故事達人,作家、幼教老師陳阿月的人生經歷同樣是一本精采故事書,新書「眠床佇佗位」敘說那些深刻在生命裡的故事。
書名取自閩南語「床在哪裡」,是陳阿月為她幼兒園學童製作的第一本手繪本,說的是她童年與阿公去海邊漫遊,以沙灘為蓆、滿天星斗為棉被的故事,生動有趣的內容,激起孩子們與家人分享阿公阿嬤故事的興趣,也對她這位來自漁村老師的故鄉充滿好奇。
陳阿月在書中寫道,孩子們的回饋讓她回味不已,內心悸動似海潮澎湃,也讓她反思:「作為一位幼教老師,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們更有興趣認識在地文化?」
陳阿月表示,以童年故事作為親子時間的題材,一開始是因為偷懶,兒子還小的時候,每天睡前都要聽她念繪本,有時她實在疲累不堪,只好用「媽媽小時候啊,有一次…」破題,不必拿書,不必動腦筋,就有不少往事可說,還可以閉上眼睛,一面說、一面為兒子抓背。
陳阿月生於宜蘭蘇澳,從小聽長輩說故事長大,自己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中興大學外文系畢業後,長期投入幼教、親職教育、生命故事敘說及書寫等工作,譯有「童年沃野」、「父母可以不吵架」、「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等書。
陳阿月表示,921大地震那年,她與丈夫、兒子一家三口住在埔里,歷經天搖地動,三人赤腳摸黑逃到屋外空地,「當天還在重感冒中的我,一到外面就虛脫倒臥在地,渾然不知一街之隔已成廢墟,隔天看到街屋成棟成排扭曲、塌陷,才知道我們幸運躲過一場生死交關的天災。」
陳阿月待生活初步得到安置之後,就參與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重建工作,「那時我才發覺,參與重建工作對我而言,是我內在一股自然的動力,非關愛心或能力。漁村家鄉的同舟共濟、風災後作伙重建家園的記憶,深深影響了我,一聽見同樣的召喚,就連結到童年的記憶,做出自然的回應。」
陳阿月從為自己的孩子說故事,到投入幼教工作為更多稚齡孩童帶來啟發,最後走入社會現場,陪伴更多不同領域、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成長,「在回顧和分享生命故事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內在生命記憶寶盒的存在」。
陳阿月說,那些童年的記憶讓她回想起作為一個孩子的感受:「喜歡和什麼人在一起、不喜歡某些被對待的方式、什麼事讓我悲傷、什麼事讓我心動…」這些感受幫助她記得人和人互動關係中最樸質的需求,「提醒我作為一個媽媽和老師,面對孩子時,要更貼近他們的心。」(編輯:陳仁華)11008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