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從文學理解歷史多元詮釋

2020/2/19 20:34(2/19 20:5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19日電)春山出版「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問世,總編輯莊瑞琳說,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出版小說選是希望在文藝創作上,解除僵硬的詮釋,在多元討論中尋求對人性的共識。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合作出版的「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是由胡淑雯、童偉格2名小說家主編,從近200本作品中,選出30名作者的作品。這套作品包含4卷不同主題,各卷安排順序有其意義,不只是文選的並置,在各卷的主題下,這些作品彼此呼應,產生關聯。

像卷一裡,吳濁流的「波茨坦科長」,描述從中國大陸來台的科長做了許多貪汙的事情後,想逃去香港。下一篇邱永漢的「香港」則描述逃亡者們拋家棄子從台灣逃脫出走到香港如何靠招搖撞騙改變人生。

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分享,這套作品包含4卷不同主題,在閱讀傑出文學作品的同時,將深入瞭解白色恐怖與戒嚴體制如何深深影響台灣的各個層面。

莊瑞琳說,這套書表現出2名主編的企圖心,探討戒嚴體制如何廣泛影響到農村、底層勞工或是原住民等弱勢團體,擴大對白色恐怖的認識與了解。

她解釋,這個時間點推出這樣的書,也許正好適合,「過去也許我們還停留在解釋什麼是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階段,現在則希望人們從文學作品中去觸摸歷史的現場。」當拋開白色恐怖的單一定義,回到文學作品裡去理解,從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更能立體地認知過去的歷史。

研究轉型正義、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的吳乃德曾提及記憶的社會化過程,以二二八事件來說,面臨2個階段,一個是解嚴前後要求恢復記憶、挖掘真相,第二個階段則是歷史的闡釋競爭,也就是歷史的政治作用以及責任。

莊瑞琳認為,至今轉型正義仍處在第二階段的不斷分歧中,其工作往往經歷再一次的政治與族群衝突。因此文學與藝術將是追求記憶第三階段的路徑,也就是在文藝創作的昇華與對話中,解除政治僵硬的歷史詮釋,讓當代與未來世代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對歷史與人性擁有寬廣與複雜的認識。

她說,如今白色恐怖小說選終於問世,或許可以幫助社會邁入第四階段,經過文學作品的理解,讓每個人知道歷史事件的脈絡。期望未來多數人都願意拋開政治框架,去理解歷史事件中不同層面的想法。透過討論與辯證,讓社會對普世價值有共同的看法,而終究產生對人權的共識。

此外,莊瑞琳指出,小說選免除說教的效果,也能讓沒有經歷過的讀者更容易進入那個時代。在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期待小說選讓許多當年被噤聲,或是如今不知道該如何討論的人們,有填補當時歷史記憶空白的機會,讓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還原當時的社會氛圍。(編輯:張芷瑄)10902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