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竹溪寺文物 描繪台灣150年3場重要戰役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25日電)台南竹溪溪畔的竹溪寺是台灣最古老佛寺,藏有府城3大名匾之一的「了然世界」,但寺內還有3件文物,描繪出台灣近150年來經歷的林爽文之亂、乙未戰爭及第2次世界大戰等3場戰役。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詹翹考證,竹溪寺中的匾額「捷於影響」及「默助成功」、寺內最古老經書「龍舒淨土文」封面表皮,其實和清領時期的林爽文之亂、甲午戰爭後日軍進軍台灣、及第2次世界大戰大有關係,時間串連近150年。
「捷於影響」匾額是福建陸路提督蔡攀龍於1788年清乾隆53年時所獻的,當時蔡攀龍因參與平定林爽文之亂,才剛被擢升,且賜予「健勇巴圖魯」的名號。
蔡攀龍是金門瓊林人,他應募從軍,升遷廈門千總、守備到遊擊;1786年乾隆51年11月台灣林爽文起事,海防同知楊廷理告警,調補澎湖右營遊擊的蔡攀龍率水師東渡。
蔡攀龍在郡南二里築造防禦工事,尚未完成,林爽文兵將就已來襲,蔡攀龍會同楊廷理率義民出城夾擊攻破對方;林爽文兵將改用火攻,還是被擊退。
林爽文之亂平定後,蔡攀龍被升為台灣鎮總兵,後再升任福建陸路提督,賜「健勇巴圖魯」名號及賞戴花翎,加參贊大臣銜。入覲,召工畫像,列入紫光閣「平台20功臣」之一;蔡攀龍於1798年嘉慶3年去世,享壽61,墳墓被列為金門縣定古蹟。
至於蔡攀龍為何到竹溪寺獻匾,詹翹推測應和地緣有關係,當時竹溪寺背倚桂子山,前臨竹溪,是清代桶盤棧舊地,早在康熙年間就設有桶盤棧汛,守衛府城南路一帶;「金門志」記載蔡攀龍在「郡南二里」築造防禦工事,從小南門出城1公里左右,就是台南體育公園,也就是竹溪寺附近。
「默助成功」匾額是1895年清光緒21年黑旗軍劉永福義子劉成良所獻,當時清朝在甲午戰爭大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日軍開始進取台澎,劉成良奉命堅守旗後砲台時題獻。
1895年是乙未年,「默助成功」匾額正是見證台灣近代史的重要文物;2015年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鉅變1895:台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時,曾向竹溪寺借展。
印成於1695年清順治16年的「龍舒淨土文」,是竹溪寺最古老的經書,歷史可能比竹溪寺還要久,經書作者是南宋廬州(合肥)龍舒的王日休,人稱「龍舒居士」,他認為「西方淨土」最簡捷易行,每日精勤念佛,且將所有有關淨土的經文,編成「龍舒淨土文」與「大阿彌陀經」。
坊間相傳,王日休有天對徒弟講經說法後,禮佛念經一如平時,但到了3更天,王日休忽然念了數聲阿彌陀佛後,大聲說:「佛來迎接我了」,就此站立去世。竹溪寺這本「龍舒淨土文」,第一頁可看到王日休的肖像,上面印著「念佛立化龍舒王居士像」。
這本「龍舒淨土文」為何和第2次世界大戰扯上關係,原來台南市文資協會成員翻閱這本經書時,發現經書滿布蝕痕,保存狀況相當差,更讓人意外的是,經書書皮竟是用1張「感謝狀」製成的。
這張感謝狀只看得到下半部,是時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具名致送的,感謝竹溪寺在大東亞戰爭期間捐款勞軍,受贈者是竹溪寺當時的住持捷圓和尚,落款於1943年昭和18年7月18日。二戰結束後,東條英機被列為甲級戰犯問絞。(編輯:孫承武)10901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