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場聽海日記 寫進台南七股潟湖童年記憶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3日電)融合藝術教育與在地記憶,今年的台南藝術節閉幕節目音樂劇場「聽海日記」回歸地方,將七股潟湖的人文故事以原創音樂劇場呈現,展現了在地藝術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聽海日記」製作人也是作曲家趙菁文表示,這次的製作對她來說最驚喜的地方就是可以做到藝術教育與在地原創。身為一位作曲家,趙菁文渴望不重複自己,「我就在想,在這個新製作裡,創作音樂這件事,可不可以不要只是我自己的事?」
趙菁文從今年1月開始,邀請俄國導演阿雍‧金(Artyom Kim)一起合作,以阿雍‧金的「協同創作」理念出發,與30名七股龍山國小的學童共同發想文本,讓孩子們的真實故事,成為音樂劇中的片段,一起講七股的環保意識,龍山宮的傳說以及偏鄉小孩的家庭故事。
趙菁文說,過程中製作團隊走進社區,坐船去無人島,有甚麼撿甚麼,有浮球,剖半來當打擊樂器;路邊有塑膠水管,撿回來挖洞做成孩子們舞台上吹奏的拇指笛,或是自己做舞台上需要的竹筏,「演出時舞台上會有水,有漁網,希望透過這個製作提醒大家重拾初心,透過孩子們的音樂與肢體,找回童年記憶」。
在音樂的部分,趙菁文與台南市民族管絃樂團獨奏家等一起透過排練來找聲音,聲音創造出來之後,接續舞蹈、文本到劇場設計一一接力展現。趙菁文說,這次也用專業360度麥克風錄製海浪聲,以環繞聲道回放,讓觀眾彷彿置身海中,宛如被海浪包圍。
趙菁文說,其實過程對這群孩子們來說更重要,比如說因為地處偏僻,孩子們相對比較沒有資源,沒有自信,不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但透過這個大型音樂劇的長期排練,可以鍛鍊自信,願意去嘗試,進而帶著這股力量面對未來」。
趙菁文舉例,像排練過程中有一個小男孩團練總是躲得遠遠的,這時主任給了他一台相機,讓他拍攝現場團練狀況,「他有參與感了就做得很好,現在他不但是最貼近音樂劇的劇照師,空檔時刻也幫忙著組裝道具,這讓我很感動,我也更相信,音樂還可以做好多事」。
「聽海日記」音樂劇場將於11月9日與10日演出,地點在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編輯:葉俐緯)10811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