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惟仁30年調查 台灣史首本語言地圖集問世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1日電)語言學家洪惟仁今天發表「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新書,為台灣史首部語言地圖及其專論。洪惟仁說,台灣語言學起步很早,但發展緩慢,盼該書能為台灣語言地理學填補空白。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退休教授洪惟仁是著名的台灣語言學家,從1985年起,歷經30多年的時間深入台灣各地進行田野調查。
洪惟仁曾受白色恐怖迫害,被冤獄6年8個月,但他超越受難經驗,多年來投入研究調查,涉獵範圍包括閩南語、客語、南島語等所有台灣語種及其方言,完成「臺灣語言地圖集」的編製。
洪惟仁參照台灣所有語種與其方言調查報告,及世界最先進的語言分類學與語言地理學理論,針對台灣所有語言進行分析、研究,完成台灣史上第一部語言地圖及其專論,更罕見地是由個人完成,綜合語言學、方言學、社會學、地理學、歷史學的跨領域研究成果。
前衛出版社今天為「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舉辦新書發表會,作者洪惟仁現場全程用台語發表與簡報。1946年出生的他表示,初中一年級時從嘉義搬遷到萬里,聽到萬里、基隆的老漳海腔;高中時就讀基隆中學時,聽到來自汐止、七堵同學的老泉山腔(安溪腔),開始對閩南語內部方言差別感興趣。
洪惟仁說,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是將語言社會學的元素,融入語言地理學的研究範疇。「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是由台灣語種的變異、變化與進化的研究經驗,提出水系模式、洪水論等新理論,並為台灣的語種進行分類、分區。
洪惟仁解釋,這幾年歐美的語言地理學復興起來,語言地圖的繪製成為語言學界的新趨勢。台灣的語言學起步很早,但是發展緩慢,至今還沒有出版過一部語言地圖集,實在不能不急起直追。地圖集的出版將為台灣語言地理學填補空白,為台灣在世界的語言地理學爭一席之地。
根據前衛出版社資料,「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分兩冊,「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闡述當代台灣語言分類與區劃的理論與方法,並說明其語言分布狀態;第二冊「臺灣語言地圖集」收錄105張彩色精美語言地圖,兼具宏觀與微觀,從各種角度與尺度,鉅細靡遺地呈現台灣所有語種的分類與分布。(編輯:戴光育)10806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