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裱褙室曝光 國父手繪圖長這樣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6日電)「這件(國父)孫文手繪民生主義圖手稿是孫中山闡述三民主義理念,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集產主義更廣」,國史館人員展示的孫文手繪圖,透過裱褙,延長這件重要古物壽命。
國史館保存國家重要史料文物,透過裱褙,可加固檔案紙張,以延長老舊檔案壽命。
裱褙師傅小心翼翼地將手稿平放在托紙上,這些檔案有的被蟲蛀蝕、有的沾上水漬、有些則已成碎狀;「有人稱這個行業是檔案美容師,也有人說是書的醫生,裱褙最主要目的是救檔案、延長檔案的使用壽命」,國史館裱褙師傅董進志向中央社記者解釋。
國史館審編處長周曉雯說,檔案紙張會脆化,大部分是酸性物質的關係,裱褙從紙質選用到漿糊製作,都要非常講究。
周曉雯指著裱褙人員使用的鳳梨單宣,這宣紙是用鳳梨的纖維製成,且是「中性偏鹼」,國史館採購時都要求紙廠出具證明,確定酸鹼度。
國史館使用的漿糊也是自製,裱褙人員張貽淳說,國史館使用無筋小麥澄粉,配上純水或逆滲透水,用沖煮法調製漿糊;從水粉比例、攪拌方向到過濾網,製作流程每一步都馬虎不得;新進人員光是學習如何煮漿糊,師傅親手教導傳承,大概要半年才會把標準流程和方法學起來。
為什麼要選漿糊,不選白膠或膠水?「老祖宗有試過,只有漿糊才有可逆性,傳統的漿糊遇水可以化開」,董進志說,可逆性指的是可「揭裱」,史料檔案裱褙後,不是典藏在庫房50、60年都不會壞,也許幾十年後可能因典藏環境、氣候或溫濕度等物理性因素,又開始發霉、劣化或脆化,這時就須揭裱,重新裱褙後才能再延長檔案壽命。
董進志說,「我們特別講究修裱使用的水質與澄粉,短期內不容易看出效果,但是歷經50、60年後,再回頭看,則會發現完全不一樣的裱褙品質」;目前大多數人只看眼前、不看往後,但國史館重視這些檔案文件維護工作,不就是為了往後能延長保存文物壽命嗎?
國史館工作人員詹建德展示多件裱褙整理後的重要文物,包括孫文手繪的民生主義圖、國史館典藏年代最早的文件及裱褙難度較高的藍晒圖。
詹建德說,「孫文手繪民生主義圖手稿」是民國13年孫文構思三民主義哲學體系時的手繪概念圖,孫文圖解闡述民生主義構想認為比集產主義、共產主義及社會主義內涵更廣;這份文件在62年由孫文兒子孫科捐贈給國史館;國史館104年送到文化部申請指定為重要古物,105年獲文化部審議通過指定為重要古物。
周曉雯說,這份紙本墨書手繪早期曾折疊收藏,平面中央有明顯十字摺痕,代表紙質纖維鏈斷裂,為延長壽命,國史館重新裱褙加托在鳳梨宣紙,保存狀況良好;平常是典藏在溫溼度管控的庫房,不照射燈光,以免光害,為展覽需求才使用濾紫外線的光線照明,這次是為媒體採訪需求,才拿出來展示。
另一份是國史館典藏文件史料中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明代天啟年間(約西元1621年到1628年)仇姓家族文契。
詹建德說,這是許姓巴西僑領捐給駐外單位,再由僑務委員會移轉給國史館典藏的安徽仇姓家族的祖傳文件,從文契上官印可確認這是明熹宗時代文契;當初國史館接到這些檔案時,檔案原件上有破洞,在沒托裱的底紙襯底前,很多字跡看不清楚。
還有一件西京電廠灞橋發電廠的藍晒圖是37年繪成,董進志說,這張藍晒圖很大很厚,背面還有印章,托紙要如何選擇,且背後的章印不能掩蓋,這些細節都考驗裱褙師傅功力。
「你們現在看到的檔案都很平整漂亮,常易引起一般人誤會說,檔案這麼好,也要裱褙嗎?其實不是,剛送來裱褙前的檔案並不是這樣的。」董進志說,老舊檔案很髒,原先存放在各機關陰暗庫房中,很多剛開始裱褙機關檔案的師傅要揭頁、表面除塵與字跡加固等,常弄得全身皮膚發癢、起紅疹。檔案除灰塵,有時還有蟲卵跑出來;能為歷史保存貢獻心力,是裱褙師傅堅守工作崗位主要原因。(編輯:李淑華)1070406
延伸閱讀》外交官轉國史館裱褙師 埋首16年救檔案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